一个美国人在万圣节这天说了一句笑话:印度人可以向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运送两百万人,印度仍然还剩下1亿人。 美国人对印度人口的这种调侃,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与信息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印度人口印记。2025年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4.6亿,占全球总人口的17.78%,这还是联合国中期统计的保守数字,实时数据甚至已经突破14.65亿。 全球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有197个,就算每个国家真送200万人,总共也才3.94亿,14.6亿减去这个数还剩10.66亿,这种近乎“豪横”的人口基数,确实是其他国家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印度最新的总和生育率降到了1.9,表面看刚低于2.1的人口更替线,但这只是全国平均值,农村地区还稳稳保持在2.0以上,比中国1.1的生育率、韩国0.75的全球最低生育率高出一大截。 要知道1960年印度人口才4.5亿,短短65年就翻了3倍多,这种增长速度放在人类历史上都算罕见。 更关键的是人口结构,印度18到29岁的年轻人有1.65亿,30到59岁的成年人更是多达5.94亿,这两大群体加起来占总人口的55.01%,相当于整个美国人口的两倍还多,而这些正是生育意愿和能力最强的群体,等于为人口增长备足了“后劲”。 对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人口状况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中国2025年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出生人数比死亡人数少了近百万,北京上海的生育率甚至跌到0.7以下,比日本的1.2还要低迷。 欧洲的德国生育率1.4,俄罗斯1.5,就算是靠移民撑着的美国,生育率也才1.6,都没达到人口稳定的基本线。 这些国家不是在担心老龄化,就是在发愁劳动力短缺,比如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9%,养老金体系都快扛不住了,而印度60岁以上老人只占21.8%,还处在“人口红利”的黄金期。 更值得留意的是印度人已经开始的全球扩散,这可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现在海外印度人早就形成了庞大的网络,加拿大有287万印度裔,占当地人口的7.2%,连政坛都有不少印度裔议员。 澳大利亚的印度裔快到100万,悉尼街头随处能看到印度餐馆和超市;斐济更夸张,31.6万印度裔占了当地人口的37%,几乎快成“半个印度”了。 在中东的巴林,32.7万印度人占了当地常住人口的20%还多,大多从事建筑、服务业,简直是“用劳动力征服中东”。这些还只是登记在册的,要是算上那些临时劳工和留学生,数字只会更惊人。 联合国在2017年的报告里预测,印度会在2024年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现在这个预测已经成真,而且接下来还会一路增长到2065年的17亿峰值。 到那时候,其他国家的人口只会更少,中国可能已经跌到13亿以下,日本说不定连1.2亿都保不住,欧洲各国人口总和估计都赶不上印度。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的人口输出还在加速,每年光是合法移民就有几十万,加上非法渠道的,相当于每年往全球“输送”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别觉得这种扩散没影响,现在硅谷的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一抓一大把,英国的医药行业有近三分之一的医生是印度人,连东南亚的小商品市场都被印度商人占领了大半。 这还只是开始,等到印度那几亿年轻人陆续进入职场,他们要么留在本土继续生孩子,要么就涌向全球各地找工作,毕竟自家14亿人的市场早就卷不动了。 别的国家缺劳动力、缺消费者,印度正好能补上,这种“供需匹配”简直是天作之合,不知不觉间就能把印度的影响力渗透到每个角落。 说“统治地球”可能有点夸张,但从人口趋势看,印度人确实在慢慢“占领”世界。别的国家是想方设法鼓励生育却收效甚微,印度不用鼓励就能保持稳定增长;别的国家为了吸引移民绞尽脑汁,印度只要放开国门,自然有人愿意出去闯荡。 这种“生得多、走得远”的模式,再配上庞大的人口基数,用不了几十年,全球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里,估计都少不了印度人的身影,到时候就算不说“统治”,也算得上是“无处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