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疾冰预防说 2025-11-11 15:45:57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对未来经济格局的前瞻,其实更像是一次外交场上的精准“助攻”。2025年是新印建交60周年,两国早在前脚升级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脚就签了从民航到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系列协议。这时候李显龙给印度“撑场子”,更像是在帮忙造势,而不是在做严谨的经济判断。 从数据上看,印度确实风头正劲。印度 2024 年一季度 GDP 增速后续被上调至 8.4%,且 IMF 对印度 2024 - 25 财年(2024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的增速预测为 7%。 苹果准备在印度生产iPhone 17,五家工厂已经开张,2024 - 25 财年印度智能手机出口额已达 241.4 亿美元,其中苹果手机出口就约 176 亿美元,看起来像是起飞前夜。 但问题也不少。三年改三次外资政策,搞得特斯拉都没敢动工。港口效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网络覆盖也差。 更关键的是,据世行数据,印度 2023 年人均 GDP 为 2530.12 美元,2024 年虽有增长,但整体跟中国相比,还是有一定悬殊差距。 A2024 年印度政府对 AI 项目的投资仅 12.5 亿美元,而中国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年的 AI 相关投资就折合美元 80 多亿,印度的投入连中国这三座城市的零头都不够,且其 AI 研发投入强度仅为中国的 1/6。 制造业占比低,还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其制造业多集中于低附加值组装环节,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与中国制造业覆盖从基础材料到高端终端、自主技术不断突破的格局形成本质区别。 所以,导致每年上千万新增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岗位,青年失业率也高达16%。人多,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成了就业压力。 再看中国,虽然确实进入老龄化阶段,但这不代表经济就“老化”。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大学生毕业,理工科人才储备全球最多,工程师数量全球第一。 这些人撑起了新能源、光伏、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硬核产业”,中国通过自动化、智能制造提升效率,用工业机器人“补人”,而不是靠人海战术硬拼。 产业方面,中国已经形成全产业链闭环。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自己就能搞定,比如新能源汽车,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再到全球销售,一个国家完成了整个流程,而印度制造业还停留在“拼装模式”,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靠进口。 政策稳定性也是个关键点。印度2023年突然修改电脑和平板的进口规定,引发外资企业不安。小米等中国企业在当地频繁遭遇审查,导致营商环境不确定。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强大的内需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对外还有“一带一路”牵线搭桥,2024年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高达9823亿美元。 李显龙的言论,其实是新加坡的“平衡术”。中国和东盟的绑定越来越深,新加坡担心自己在区域合作里的地位被削弱。 拉上印度,是想借力打力,也是在提醒中国“别走太快,别改游戏规则”。 一句“印度会超中国”,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微妙博弈。经济发展不是靠年龄优势,而是看底层结构、政策稳定、人才储备和产业链完整度,印度要想追上中国,路还长。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WPZqr奇葩

WPZqr奇葩

3
2025-11-13 20:56

是新加坡疯了,以后新加坡越来越难。

涤生

涤生

2025-11-14 07:32

李显虫在东南亚有一点话语权,他们都惧怕中国太强,所以抬一个压贬一个。新加坡在东南亚扮演的是狗头军师角色,大家都比较听他们的。马六甲赚的是中日韩越台的钱,我们是他们的大客户,既依赖又怕我们控制南海近而掌控马六甲海峡,所以就拉鹰将阿三菲猴土澳搞事。这里有个博弈就是中日韩台越都巴不得马六甲安全又少收费,而就算马六甲安全又便宜,但如果南被我们完全掌控又会影响到日韩越这几个客户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意。所以就经常看到这个小虱子上蹿下跳。

猜你喜欢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