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称,台积电稀土告急,求大陆放手?台积电以创始人张忠谋为代表的人,曾经制裁中国大陆时有多嚣张、有多歹毒,我们不会忘记。 中国大陆应该逐渐放弃台积电,以稀土为武器,把台积电搞残、搞垮,使得台积电的人才回流中芯国际等中国大陆芯片企业。 2025年10月,大陆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第18号公告,新增的铕、钬等五种中重稀土管制物项,连同此前已管控的七类产品,将14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的生产环节纳入逐案审批范围,这道政策红线恰好精准触及台积电的核心供应链。 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每年消耗的稀土氧化物、永磁材料等关键物项超七千吨,其中用于CMP抛光液的铈化合物99.8%来自大陆,永磁马达所需的钕铁硼材料更是有九成五依赖大陆供应。 面对管制,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在三季度财报会上显得底气不足,反复强调“正推进供应多元化”,却始终回避具体替代方案的落地时间表。 这种含糊其辞的表态,与其说是稳定市场信心,不如说是变相传递焦虑。 要知道,全球重稀土供应的九成份额由大陆掌控,即便台积电宣称有一两年库存缓冲,但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镝元素,一旦断供会直接导致设备马达耐热性下降30%,这对要求严苛的先进制程来说堪称致命打击。 更关键的是,稀土加工不是简单的矿产开采,大陆手握全球58%的相关专利,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纯度能稳定保持在99.99%以上,台积电想转投澳洲、越南的矿山,光解决加工问题就得耗上三五年。 这种被动局面,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早年的嚣张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2023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92岁的张忠谋还直言“大陆夺得半导体霸主地位的机会不大”,并公开肯定美国的技术限制“有效帮助台积电保持领先”。 这位行业大佬或许忘了,2020年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台积电率先配合美国禁令,彻底停供华为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直接导致这家大陆科技巨头的高端手机业务陷入停滞。 当时张忠谋在内部会议上拍着桌子说“全球化本就脆弱”,言语间满是对大陆企业的漠视,却对台湾地区给台积电的税收优惠和土地补贴闭口不谈,这种双重标准早已埋下今日的隐患。 大陆用稀土作为反制手段,本质上是对过往技术打压的合理回应,更是推动自主产业升级的契机。 中国稀土储量虽占全球48.4%,但多年开采付出了沉重环境代价,管制政策既是保护资源,更是掌握产业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这种话语权的威力已初步显现:台积电美股在管制公告发布后单日波动超3%,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短期成本上涨,更是长期产能受限,亚利桑那工厂本就因美国劳动力短缺延期至2025年量产,如今稀土供应再添变数,其400亿美元投资的回本周期恐怕要进一步拉长。 人才流动的天平,正随着供应链格局变化悄悄倾斜。 台积电的技术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台湾工程师群体的积累,但这种优势正在被大陆市场瓦解。 中芯国际的发展轨迹就是最生动的案例:前台积电研发核心梁孟松2017年加盟后,仅用三年就带领团队突破14纳米制程,如今7纳米工艺已进入量产阶段。 2025年3月,台湾监管部门查处中芯国际“非法挖角”的新闻,从侧面印证了人才流向的变化,当台积电面临稀土短缺、海外扩产不顺的困境时,中芯国际开出的高薪和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对台湾工程师的吸引力只会越来越强。 那些担心“搞垮台积电会冲击全球产业链”的说法,其实高估了其不可替代性。 中芯国际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已达90%,汽车芯片和物联网芯片供应正逐步填补市场空白。 更重要的是,大陆的反制并非“一刀切”,商务部明确表示合规的民用需求会正常审批,真正受限的是可能流向军工领域的敏感应用。 这种精准管控下,台积电若想继续享受大陆市场红利,就必须重新审视其对大陆产业的态度,而不是一边依赖大陆资源,一边配合外部势力搞技术封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