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人民期待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之前不少人都盯着高市早苗上台那事儿,知道这位向来持右翼立场的新首相,不少人觉得她大概率会接着走强硬路线,甚至悄悄盼着要是日方真敢挑衅,咱们正好能 “旧账新账一起算”。 可等她真上任了才发现,事情压根不是想的那样。 10 月底 APEC 会议上,高市早苗明明跟中方会晤时说要坚守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的立场,转脸就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和中国台湾当局人员的会面照片,还把对方称作 “总统府资政”。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着实让人琢磨不透。 这其实是日本当下外交两难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想靠着和中国的务实合作稳住经济基本盘,毕竟中日贸易体量摆在那儿,半导体、能源这些领域离了中国市场根本玩不转; 可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美国,只能在原则问题上搞 “战术性妥协”。 不过,比这更该留意的是,就在她表态要守联合声明没几天,日本政坛又冒出要行使 “集体自卫权” 的声音,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空话,背后藏着战后日本安保政策的大转向。 咱们先把 “集体自卫权” 这事儿掰扯明白,这概念不是日本自己琢磨出来的,联合国宪章里早就写了,主权国家有 “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简单讲就是,要是盟友挨了打,就算自己没被碰一根手指头,也能出兵帮忙。 但二战后日本的 “和平宪法” 第九条写得明明白白,日本放弃战争、不保持军队,自然也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这规矩几十年来都是日本安保政策的 “铁杠杠”。 转折点出在 2014 年,安倍晋三政府绕开修宪程序,直接改了宪法解释,硬是把这扇关死的门撬开了。到 2015 年又通过安保法案,给行使集体自卫权套上了法律外衣。 今年 10 月更过分,自民党干脆抛出了新的 “武力行使三条件”,说只要 “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没有其他防卫办法”“只用最低限度武力” 就能动用,连之前一直谨慎的联合执政党公明党都松了口,这明显是要进一步放宽限制,让自卫队能更方便地动武。 有人可能会琢磨,日本这时候翻出 “集体自卫权”,是不是故意找茬?其实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从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当年公开说 “欢迎” 日本解禁,到现在美日把《日美安保条约》升级成 “攻守兼备” 的同盟,还计划给日本送 400 枚 “战斧” 巡航导弹,再看看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对话” 闹得火热,日本这步棋根本是给日美同盟 “上保险”。 说白了,日本要行使集体自卫权,主要是为了配合美国的 “印太战略”—— 万一美军在亚太出事,日本自卫队就能名正言顺地插手,这也是中方一直警惕的原因,表面看是日本调整安保政策,实则是给地区安全埋雷。 但咱们真不用跟着慌,中国应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 首先,日本那些小心思根本藏不住。就像咱们能通过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土壤残留成分认准原产地一样,日本把防卫预算提到 GDP 的 2% 以上,修订《国家安全战略》搞所谓 “反击能力”,这些动向全在中方的监控里,卫星和情报分析盯着呢,一举一动都跑不了。 而且日本国内本身就乱成一团,今年 10 月还有 2.5 万民众围着国会抗议,超过 200 名宪法学者联名说这政策违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都站出来骂,说这是要把日本拉回战前,这种内部分歧本身就是种制约。 更关键的是,咱们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等对方挑衅了才被动反应,而是守着底线、备着预案。高市早苗刚和台湾当局勾连,外交部第二天就表态强烈敦促,这就是 “露头就打” 的态度。 至于集体自卫权这种碰根本安全的事儿,中方更是反复强调,日本必须守好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不能碰 “和平宪法” 的红线。 真要是敢越界,比如借着 “集体自卫” 插手台湾问题,中方的反制手段早准备好了,从经贸科技领域的精准打击,到安全领域的对等回应,每一步都有实打实的依据。 至于大家盼着的 “旧账新账一起算”,其实真不用急在这一时半会儿。 中方做事向来是 “有理有据、有节有力”,不是要等对方挑衅才行动,而是原则问题上半寸不让。高市早苗的摇摆也好,日本推集体自卫权也罢,这些动向反而让咱们看得更清日本的真实心思,也让周边国家更警惕日本的右倾苗头。 等时机到了,该算的账自然会算,但现在更重要的是稳住阵脚,用精准应对让日方明白,挑衅没好处,务实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毕竟中日贸易的盘子摆在哪儿,日本想在半导体、能源这些领域搞 “去中国化” 根本不现实,这种利益绑在一块儿的关系,本身就是制约挑衅的硬杠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