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土地,几乎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香港,从 1842 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到后来强租九龙、“展拓” 新界,这段历史早已刻进国人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英国靠着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大地上夺走的领土远不止这一块,从沿海的通商口岸到内陆的交通枢纽,曾有七处重要地块被划为英租界,还有像威海卫这样被长期租借的战略要地,每一处都烙印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印记。 先说说比香港岛更早形成规模的上海英租界,这是英国在华建立的第一个租界,也是当时最繁华的 “国中之国”。1845 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缠着上海道台宫慕久,签下了《上海租地章程》,把黄浦江边一块 130 亩的滩地划作租界。 最初还规定 “华人不得租地”,后来干脆抛开清廷自行管理,不仅建起了工部局、巡捕房,还制定了自己的法律,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反而成了 “外人”。 到 20 世纪初,上海英租界已经扩展到 10 多平方公里,里面银行、洋行林立,却不许中国军队进入,连清廷要抓捕租界里的犯人都得先向英国领事请示,完全成了独立于中国主权之外的 “飞地”。直到 1940 年驻沪英军撤退,中国才在名义上收回这片土地,前后被英国实际控制了近百年。 天津的英租界则是英国在华北的重要据点,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就逼着直隶总督恒福签下协议,把天津城南的海河沿岸划为租界。 这片土地最初只有 460 亩,后来不断扩张,还和美国租界连在一起形成 “英租界北区”,成了英国在北方的贸易和军事跳板。租界里不仅有英国驻军,还建起了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工部局掌握着行政、税收、警务大权,甚至发行自己的货币。 1927 年北伐战争期间,英国水兵还冲出租界殴打中国民众,造成 1 人死亡、30 多人受伤的 “一三惨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 1945 年,这片被侵占了 85 年的土地才正式回到中国手中。 在南方,广州和汉口的英租界同样是英国掠夺利益的工具。1861 年,英国参赞巴夏礼一口气签下了汉口和九江的租界协议,汉口英租界选在了长江边的黄金地段,面积达 308 亩,很快成了英国在华中地区的商贸中心,洋行、工厂纷纷落户,里面的道路全用英国地名命名,连路灯都仿照伦敦样式建造。 广州英租界则是在十三行被烧毁后,英国强行填江造岛建成的,占了新岛五分之四的面积,约 264 亩,直接垄断了广州的对外贸易。这两处租界后来都曾被日本强占,直到 1945 年抗战胜利,中国才彻底收回主权,汉口英租界被英国控制了 66 年,广州英租界则长达 84 年。 除了这些通商口岸的租界,英国还靠着 “租借” 名义夺走了威海卫这样的战略要地。1898 年,英国趁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以 “抵御俄国” 为借口,逼着清廷签下《订租威海卫专条》,把威海卫及附近海域租了去,租期 25 年。 这里原本是北洋水师的基地,英国接手后立刻改建军港,驻扎舰队,把它打造成控制渤海湾的军事要塞。租借期间,英国不仅禁止中国船只随意进出威海卫海域,还强行迁走了当地的中国居民,把村庄改成军营和练兵场。 直到 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好不容易收回威海卫,可为此还支付了 6.8 万元 “补偿款”,相当于花钱赎回自己的土地。 厦门和镇江的英租界虽然规模不大,却同样暴露了英国的贪婪。1852 年,英国在厦门本岛强占滩地建立租界,借着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的便利,控制了东南沿海的茶叶和瓷器贸易。 镇江英租界则是 1861 年巴夏礼和镇江知府师荣光签下的,面积 142 亩,正好卡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成了英国掠夺长江流域资源的中转站。这两处租界分别在 1930 年和 1929 年被收回,前者被占 78 年,后者被占 68 年。 算下来,英国近代在中国先后占据过 7 出租界和 1 处租借地,遍布沿海和内陆的关键节点,这些土地要么是通过战争胁迫签下条约夺走,要么是借着外交手段强行租借,每一块都伴随着主权的丧失和利益的被掠夺。 香港的回归让国人铭记了民族复兴的不易,但那些同样被英国侵占过的土地和背后的历史,同样不该被遗忘。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近代中国的苦难从来不是某一处土地的沦陷,而是整个国家在列强欺凌下的血泪记忆。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租界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