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其实这事说透了一点不复杂,不是中国客户故意躲着美国货,实在是这几年市场早变了样,美国想靠降点关税就挽回局面,压根没摸准门道。 先说关税这档子事,美国这次降税看着动静不小,但往前数数,这几年他们加税的操作才叫频繁。 2024 年 9 月更是直接针对钢铁、半导体、电动车这些 “战略性产品” 搞起了分阶段加税,像电动车的关税就从 25% 直接涨到了 100%,太阳能电池也从 25% 提至 50%。 中国客户不是没给过机会,可这么来回折腾,中国企业哪儿敢再一棵树上吊死?供应链的命门,可不能攥在一个说变就变的合作伙伴手里啊。 那中国客户到底去哪儿了?先看这几年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中国早就在找更稳当的货源了。 2024 年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进口额就达到 9.86 万亿元,比上年涨了 2.7%,占总进口量的 53.6%,这还是首次超过一半的比重。 就拿以前美国还算有优势的工业机械来说,2024 年马萨诸塞州往中国运了 16 亿美元的货,但同期中国从欧洲、东南亚进口的同类设备也在涨。 那些地方的货不光价格实在,交货还准时,关税政策也稳当,比在美国产品上赌运气强多了。 连刨花板这种不起眼的品类,中国现在都有了固定渠道 —— 普通刨花板主要从泰国进,2024 年光从泰国就买了 22.57 万吨,占了这类进口的 35.76%; 定向刨花板则靠巴西供货,占比能到 30.25%。美国在这些细分市场里,早就被挤到边上去了。 除了找别人拿货,中国自己的产能也早顶上来了,不少原来靠进口的东西,现在国内就能造得又好又便宜。 河北安平的丝网产业就是个例子,当地的丝网企业凑一起搞 “众筹科研”,现在造出的丝网都能用在航空航天上,直接把进口的份额给顶了。 刨花板这行更明显,2024 年国内产能一下子净增 1146 万立方米,比前一年涨了 21.7%,自家货够了,进口自然就稳了,当年进口量只涨了 1.03%。 说白了,美国之前加税的那几年,反倒逼着中国企业搞技术升级、扩产能,现在人家自己能满足需求了,哪还需要回头找美国买?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美国自己的操作,简直是又拉又打。这边刚给部分商品降了税,那边 2024 年就放出话,要对半导体这些产品慢慢加税,到 2025 年把半导体关税从 25% 提到 50%。 中国客户又不傻,今天降了税,明天说不定又加回去,谁敢轻易恢复大额采购? 而且美国商家自己也没做好准备,之前订单停了大半年,生产线早就转了方向,库存管理也乱了套,现在就算有新订单,能不能按时交货都没谱。 反观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早就签了长期供货协议,供应链跑得顺顺当当。 从数据上看更清楚,2024 年中国从美国买的东西只占总进口的 6.3%,可从 “一带一路” 国家进口的占了一半多。 以前美国出口的大豆、棉花这些农产品,早被巴西、阿根廷抢走一大块市场,现在连工业产品又面临中国本土产能和其他国家的双重挤压。 美媒愁归愁,但根本问题没解决 —— 关税只是表面,关键是得给贸易伙伴稳定的预期,还得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可现在美国一边忙着大量补货,一边在贸易政策上还摇摆不定,中国客户自然不会轻易回头。 可以说,不是中国客户故意 “跑了”,实在是这几年美国自己折腾的时候,中国早把供应链的底子打好了,既找了靠谱的新伙伴,又把自家产能提了上去。 现在想靠降点关税就把市场抢回去,显然是低估了市场调整的惯性,也没看清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 要是美国不解决政策稳定性、供应链可靠性这些核心问题,就算再降几次关税,仓库里的货恐怕还是只能堆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