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暗访,这些骗保行为被曝光

新浪财经 2025-11-10 12:03:19

转自:医学界

综合自央视《财经调查》

2025年,全国多地医保局曾发布“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明确医保个人账户资金需专款专用。

其中提到,个人医保仅限医疗相关支出,将牙刷、面膜等生活用品申请为医疗器械刷医保的行为属于骗保,需承担法律责任。近日,央视新闻《财经调查》栏目调查发现,此类违法行为仍在上演。

网络平台上,“医保卡薅羊毛攻略”流传,博主教唆消费者脱离医疗场景,用医保卡购买牙线、牙刷、洗脸巾、护肤品等日用品,把医保卡里的钱当零花钱用。

央视记者实地调查显示,这类现象在多家知名连锁药店泛滥。

在海王星辰连锁药店锦绣半岛店,记者刷医保卡买到标注为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牙科用毛刷”,店员承认其与普通牙刷无异,仅因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才换了名称;

大参林银湾店的“牙科洁治器”,实则是牙线,同样可刷医保;

四川成都泉源堂大药房高新区天华路店,美瞳隐形眼镜能刷医保,费用清单上其医保目录名称却显示为“000”,而且四川省医保局人工客服明确回应记者:美瞳不能使用医保卡进行支付。

此外,护肤品领域是“重灾区”。

央视记者在杏林大药房和海王星辰连锁药店部分门店买到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敷料”,店员表示就是护肤品套装;

河南郑州张仲景连锁药店文化路一店,被包装成第二类医疗器械的医用敷贴其实就是面膜,称其功效与普通面膜一致;

甘肃兰州多家佛慈大药房连锁店,最醒目位置均摆放了“兰肌慕”“医妍集”品牌的“医用护肤品”。

这些产品登记为医疗器械,可刷医保,但销售人员均按护肤品宣传,强调保湿、补充胶原蛋白等功效,实际和医疗用途没有任何关系。

背后生产企业湖南慕雪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总表示,公司与佛慈大药房合作良好,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公司刘总则坦言,单纯卖药利润低,药店盈利与医保结算息息相关,但单纯卖药利润不高,“药妆”类产品是盈利新渠道。

这些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用途为医美术后创面护理,实际宣传和使用场景多为日常护肤。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在兰州销售的产品中,约六成通过医保卡结算。

按此计算,该公司的“护肤品”仅通过佛慈大药房这一渠道,每年就有600万元医保基金个人账户资金被违规刷走。

央视调查发现,“改头换面”的产品层出不穷。

在郑州大参林荔湾四季花园店,防晒冰袖摇身一变成为“医用隔离垫”。店员直言:“特别之处就是能刷医保,为了能刷医保,只能打上医用名称。”

该产品生产商河南省超亚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宣传页上直接将这些有医疗器械备案的医用隔离垫标注为防晒口罩和防晒袖。

超亚公司许总透露,将普通日用品打造成医疗器械,以“医用级更干净、更安全”宣传,可抢占更多市场。

今年,该公司与一头部连锁药店合作,让防晒口罩和防晒袖进入全国近2万家药店,合同金额达9000万元。许总还称,“医用隔离垫”作为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低、易生产,只需备案。公司的每一款“医用隔离垫”都有唯一的27位医保编码,符合药店刷医保的条件。

央视记者查阅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用隔离垫”属于病人护理防护用品,应用场景为“主要在医院普通病房内使用”。超亚公司生产的这些产品与国家规定的医疗器械根本不一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这些药店和企业的行为严重侵占了医保资金,将会依法受到处理。与此同时,参保人也应当安全、规范地使用医保。

今年以来,医保基金监管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监管力度持续升级,释放出从严治理、精准防控的强烈信号。其中多项关键举措已于年初密集落地。

1月1日起,全面推进药品追溯码应用,配备“双通道”药品的定点零售药店只能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

1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通知,定点医药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驾照式”计分,医保监管对象延伸至医务人员个人;

5-8月,国家医保局四个月内密集发布了六批智能监管的“知识库、规则库”;

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超量开药问题智能监管筛查预警规则。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医保局将持续加大对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规范药品企业、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医务人员,持续改善行业生态。

2 阅读: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