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钍反应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电脑前去世,项目历史性突破前。 凌晨,一台还亮着

慕蕊看趣事 2025-11-10 11:38:55

中国钍反应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电脑前去世,项目历史性突破前。 凌晨,一台还亮着屏幕的电脑,一份未完成的讲义板书,还有一只从桌上滑落的鼠标,定格了中国核物理学家徐洪杰生命的最后瞬间。 这位70岁的科学家在家中工作时,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几周后,他主持了近二十年的钍基熔盐堆项目也即将迎来关键性的突破。 2025年9月14日的凌晨,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的办公楼里还亮着一盏灯。70岁的徐洪杰趴在电脑前,屏幕上是为次日本科生开学第一课准备的课件,PPT最后一页停留在“钍与未来能源”的标题,旁边还附着他手写的备注:“要给孩子们讲清楚,为什么中国钍资源能撑5000年”。 这位钍基熔盐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键盘前溘然长逝,距离他倾注16年心血的项目迎来历史性突破,只剩一个多月。 熟悉徐洪杰的人都知道,他这辈子总在“从零开始”。2009年接下钍堆项目时,团队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他带着几名学生在旧厂房里搭起临时操作台,用保温桶改装熔盐容器做初期实验。 那时全球钍堆研究已停滞数十年,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熔盐堆项目因技术瓶颈下马,国际同行大多不看好这条路线。但徐洪杰认准了中国钍资源的禀赋——已探明储量28万吨,仅白云鄂博矿区的钍矿就够支撑能源需求5000年,这是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 2011年中科院启动战略性先导专项,徐洪杰牵头组建起近百家科研单位参与的协同团队。最难的是核心材料攻关,熔盐在650℃高温下腐蚀性极强,传统金属容器根本撑不住。 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17家钢铁厂,最终和宝钢联合研发出新型镍基合金,仅材料测试就持续了整整4年。2017年项目选址甘肃民勤戈壁,他顶着沙尘暴在现场盯了三个月,晒得黧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这里的日照条件好,将来钍堆能和太阳能互补发电。” 2023年10月实验堆首次临界时,徐洪杰在控制室外守了72小时,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中子通量曲线不肯合眼。今年6月实现满功率运行那天,他特意给团队每人发了一块刻着“熔盐”字样的纪念币,背面刻着“1吨钍=350万吨煤”的公式。 谁也没想到,9月取得加钍实验特许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开学第一课,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种能避免核扩散、废料仅为铀堆0.6%的清洁能源,将如何改变世界。 2025年10月31日,甘肃武威的实验堆控制室里,科研人员盯着屏幕上的燃料转换数据欢呼雀跃——全球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成功,中国成为唯一实现钍燃料入堆运行的国家。 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徐洪杰,办公桌上还放着他生前批注的《熔盐堆安全分析报告》,页边写着“再检查一遍熔盐泄漏应急预案”。按照他规划的“三步走”战略,2035年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将建成,届时1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一块拳头大的钍就能供一座城市一周的用电。 现在实验堆旁立起了一块石碑,刻着徐洪杰常说的一句话:“做科研要像熔盐一样,既要耐高温,又要保持流动性。”而他留在电脑里的课件,已经成为团队新的教材,继续启发着更多人为“无限能源”的梦想前行。 官方信源: 1. 国际首次、目前唯一 中国建成钍基熔盐实验堆引领世界_中国新闻网 2. 钍能(一种新型能源)_百科 3. 够中国用两万年!中国突破“无限能源”:将开建全球首座钍熔盐堆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导火索

导火索

2
2025-11-10 12:11

为科学家点赞👍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