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结束十五年后,一英国人气愤英国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尤其是自诩“一营灭

烟雨评社 2025-11-10 10:33:53

抗美援朝结束十五年后,一英国人气愤英国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尤其是自诩“一营灭一师”的英国皇家格罗斯特营,为此,这个气昏头的英国人画了幅志愿军在战场上的漫画,随后刊登在《泰晤士报》上,结果引起英国社会强烈反应,有部分市民组织游行抗议,坚决抗议《泰晤士报》不准刊登此漫画…… 这幅漫画,表面是几笔线条,底下却藏着半个世纪的痛。英国人看到的不只是画,是格罗斯特营被碾碎的骄傲,是250年不败神话破灭的瞬间。而对我们来说,这画里的刺刀和眼神,是志愿军用血肉写下的答案。 这事儿的根子得往 1951 年的雪马里战斗扯。当时英国皇家格罗斯特营号称 “双徽营”,肩章上带着两个皇家徽章,是英军的王牌部队,出发前还放话能 “一营灭一师”。他们守在雪马里地区的 235 高地,依托工事构成环形防御圈,觉得志愿军根本啃不动这块硬骨头。 可志愿军第 63 军早摸透了他们的部署,561 团趁着夜色秘密渡江,白天就藏在山间,等夜幕降临时已经把阵地围了个严实。 关键的突破口在海拔 675 米的绀岳山,这地方能切断格罗斯特营和其他部队的联系,还能卡住他们的退路。志愿军凌晨发起冲锋,不到半天就拿下了绀岳山,彻底把这支王牌部队装进了包围圈。英军第 29 旅急着救援,又是空投物资又是派地面部队接应,可全被志愿军的阻击部队打了回去。 战斗里出了个叫刘光子的战士,一个人就活捉了 63 个英国俘虏,后来成了 “孤膽英雄”。不到三天,格罗斯特营及其配属部队就被全歼,战后英军只能无奈地把 235 高地改名叫 “格罗斯特山”,算是留了点念想。 但这惨败在英国国内很少被说实话。军方一直含糊其辞,要么说 “寡不敌众”,要么说 “补给断绝”,对 “一营灭一师” 的牛皮更是绝口不提。 直到 1966 年,那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家偶然看到老兵回忆录,才知道当年的真相,气得上蹿下跳,当即画了幅漫画:画面里志愿军战士正搀扶着被俘的英军士兵,背景是被攻克的 235 高地,配文写着 “这才是雪马里的真实模样”。 《泰晤士报》把漫画登在国际版角落,本以为掀不起波澜,没想到当天就接到上百个电话。有老兵说 “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还有阵亡士兵家属写信给报社,质问为什么隐瞒了十几年。 更意外的是,一周后几百个市民聚集在报社门口游行,举着 “别再捂住真相” 的标语,要求报社连续刊登相关报道,甚至有人带着当年的战地照片,现场给路人讲战斗细节。 英国军方这下坐不住了,发言人出来指责漫画 “损害军队形象”,可很快被老兵们怼了回去。有参加过救援的士兵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们看着空投的物资落在志愿军阵地上,根本冲不过去,所谓的 “顽强抵抗” 不过是自欺欺人。 连《泰晤士报》都趁热打铁,后续刊登了雪马里战斗的详细复盘,引用了志愿军的战报和英军俘虏的证词,把 “一营灭一师” 的神话彻底戳破。 这场闹剧最后以报社加印漫画特刊收尾,那个画家没被追责,反而收到不少老兵寄来的感谢信。其实英国人吵的不只是一幅画,而是对军方长期隐瞒真相的不满。 毕竟比起承认失败,更让人难堪的是用谎言掩盖失败。十五年过去,战场的硝烟早散了,但人们对真相的较真,反倒成了这场风波里最清晰的印记。

0 阅读:127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