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成这样,还配叫上海?”——我帖子一出,评论区瞬间爆炸。 有人说我酸,有人直接甩豆瓣评分:8.5,央视收视率2.6,爆款实锤。 数字确实硬,可数字背后,老闸北的阿宝却摇头:“阿拉弄堂里啥时候天天摔杯子?吵得我心慌。” 我私信里另一条语音来自90后小刘,她爱死这部剧:“霓虹+慢镜头,王家卫把我爸妈的年轻时代拍成了梦。”同一座城市,两种心跳。 一个要真实,一个要好看,中间隔着30年的代沟。 原著作者金宇澄倒淡定,在《南方周末》说了句软话:“影视就是再创作。”他没提被欺负,也没夸剧,留了白,反而让争吵更响。 于是,争吵成了最大场面。 剧里剧外一起吵,分贝破表,谁还听得见弄堂深处那句小声客套:“不好意思,借过。” 我们到底在争什么? 是保卫记忆,还是拥抱滤镜? 也许答案就像黄河路的霓虹:一关灯,全是影子;一开机,又亮得晃眼。 亮与暗之间,上海照样呼吸,不必谁说服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