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都不愿意申办奥运了?原因只是太烧钱!因为举办奥运会,日本亏了71.3亿美元,雅典惨负80亿,但中国成绩却很好。 日本2020年东京奥运的经历更让人唏嘘。原计划总预算约130亿美元,但疫情打乱一切,延期一年增加额外开支。最终成本达到140亿日元左右,亏损71.3亿美元。赛事期间禁止观众入场,门票收入归零,旅游和周边产业也没拉动起来。赞助商减少投入,政府只好用公共资金填补窟窿。这次奥运让日本财政雪上加霜,原本的经济复苏计划受阻。相比之下,早年的奥运还能带来些正面效应,但如今成本飙升,风险太大,很多城市干脆放弃申办。 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则是个正面案例。那次奥运总投入约400亿美元,但注重场馆可持续利用,避免了巨额亏损。鸟巢和水立方等场馆从设计起就考虑后期运营,现在转为旅游景点和活动场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奥运带动基础设施升级,北京地铁扩展,机场扩建,促进了城市现代化。经济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产生约36亿美元收入,超出支出部分转为盈余。这得益于中国在规划时强调实用性,没一味追求奢华。相比希腊和日本,中国经验显示,聪明办赛能转亏为盈。 各国对奥运申办冷淡,主要因为经济风险太高。国际奥委会也注意到这点,从2019年起推行改革,简化申办程序,鼓励使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需求。这能降低成本,让更多国家参与。举例来说,2024年巴黎奥运就尽量利用老场馆,预算控制在90亿欧元内。未来奥运可能转向多国联合举办,进一步分担压力。希腊的债务虽已缓解,但教训深刻,日本也从东京奥运中调整策略,将部分场馆转为社区设施。中国北京场馆继续运营,经济效益持久。这些变化反映出奥运模式在适应现实需求。 顾拜旦的奥运理念强调参与和和平,但现实中经济因素主导一切。他晚年移居瑞士,1937年逝世后,奥委会总部设在洛桑。他的心脏按遗愿埋在希腊奥林匹亚,象征奥运起源。国际奥委会持续改革,推动可持续举办,避免过去亏损局面。未来申办国需学习中国模式,注重长远规划,才能让奥运回归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