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双螺旋光环下的争议人生! 11月8日,Nature杂志发表文章表示,因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荣获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杜威·沃森,于近日去世,享年97岁。他的一生交织着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与因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言论而引发的巨大争议,留下了复杂而深远的遗产。 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开创性论文。这一发现被纽约冷泉港实验室主席布鲁斯·斯蒂尔曼誉为与孟德尔和达尔文的成就比肩的生物学最伟大发现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基因遗传的机制,更为日后基因疗法、人类基因组测序及癌症治疗等诸多领域奠定了基础。冷泉港实验室的遗传学家Robert Martienssen评价沃森:“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一光辉成就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和谐的插曲。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当时在伦敦国王学院工作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的数据与想法,其中部分数据甚至是在未获富兰克林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被使用的。科学史家指出,他们本应更规范地获取并使用这些数据。更令人诟病的是,沃森在其关于双螺旋发现过程的畅销书中,对富兰克林的外表进行了不当批评,并发表了贬低女性科学家的言论,暴露了其深刻的性别偏见。 沃森的职业生涯与冷泉港实验室紧密相连,他曾担任该机构主任等重要职务,并助力其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中心。他积极推动科学事业,例如曾鼓励并支持分子生物学家南希·霍普金斯攻读博士学位并坚持科研道路,霍普金斯也承认沃森确实培训和支持过众多女性科学家。 但沃森屡次发表的出格言论,使其公众形象蒙上浓重阴影。2001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中将肤色与性欲挂钩,令听众哗然。2007年,他因公开声称认为黑人智力不如白人而被迫取消巡回售书活动,并因此被免去了在冷泉港实验室的领导职务。他还有过反犹太主义的言论记录。直至2020年,因其持续发表类似观点,冷泉港实验室最终宣布与他彻底断绝关系。 詹姆斯·沃森的一生,是科学探索上高歌猛进与个人言行上备受谴责的矛盾结合体。他的科学贡献改变了生物学进程,但其根深蒂固的偏见言论也为他的人生打上了无法抹去的争议烙印。 热门微博 科学新闻 詹姆斯沃森逝世 哈勃观察员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