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和

烟雨评社 2025-11-09 12:33:49

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和平共存,是因为还没有到翻脸的时候。第二,海外投资不安全,没有国家给你背书,你的公司分分钟成为别人的食物。所以,我认为对荷兰安世的反制还是太温柔了。 这家被中资收购的半导体企业,在正常运营数年后,突然遭遇荷兰政府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名实施全面冻结,资产被接管、中方管理层被驱逐。 闻泰收购安世原本是跨境并购的典范。这家前身为恩智浦标准产品事业部的企业,在二极管、晶体管领域全球领先,中国资本注入后,它的全球排名从第 11 位冲到第 3 位,2024 年还还清了所有并购贷款,成了实打实的 “现金牛”。 谁也没想到,2025 年 9 月美国刚出台 “50% 穿透规则”,把安世纳入制裁范围,荷兰第二天就动手了,直接搬出上世纪 50 年代的 “战时工具” 法律,以 “国家安全” 为由冻结了企业全球资产。 更耐人寻味的是操作细节。三名外籍高管早早就站在了荷兰政府那边,配合着请求法院暂停中方创始人的职务,法官还特意任命了有 “决定性投票权” 的独立董事,等于把股权背后的话语权全拿走了。 这种近乎 “明抢” 的操作,彻底暴露了所谓 “商业规则” 在利益冲突面前有多脆弱 —— 平时谈的是市场逻辑,一旦到了要翻脸的时候,法律条文都能变成抢夺资产的工具。 安世的遭遇更让人体会到海外投资的风险有多实在。闻泰手握 100% 股权,却没掌控核心的 ERP 系统和晶圆供应,这种 “财务控股” 而非 “实际掌控” 的状态,在地缘政治风暴里不堪一击。 荷兰那边刚夺权,安世总部就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晶圆,要知道东莞基地承担着全球 70% 的封测产能,这下直接让大众、丰田这些国际车企慌了神,部分芯片价格两周内涨了十倍,巴西甚至预警汽车生产可能停摆。 面对这一切,中方的反制显得相当克制。商务部只是对特定成品部件实施出口管制,还豁免了部分出口以稳定全球供应链。 安世中国虽然宣布独立运营,靠着库存能撑到年底,但根本问题没解决。其实中方手里握着更硬的牌,12 月生效的稀土出口新规里明确,含中国稀土超 0.1% 的光刻机就得申请许可。 而荷兰阿斯麦的 EUV 光刻机,镜头抛光靠中国铈基材料,电机里的稀土磁体占成本三分之一,每年还要从中国进口 26.4% 的稀土化合物。 要是反制再果断些,荷兰的压力会大得多。现在阿斯麦还能靠着库存周转,等新规全面落地,良品率下滑和订单损失的双重打击才会真正显现。 而且国内产业链已经有了承接能力,杭州士兰微、无锡新洁能的车规级器件都通过了车企认证,各地还有上亿的流片补贴和百亿并购基金,完全能顶住断供冲击。 安世这件事就像面镜子,照出了所谓 “友好” 的脆弱,也揭开了海外投资的暗礁。没有实力背书,股权就是张废纸;反制不够有力,对方只会得寸进尺。毕竟在利益面前,讲规矩得先有让对方守规矩的底气。

0 阅读:32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