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里的丹桂飘香

新浪财经 2025-11-09 11:01:51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一代词人李清照对桂花发自肺腑的深情礼赞。李清照以“暗淡轻黄”写其颜色淡雅,以“情疏迹远”写其情怀超远,以“只香留”点明桂花的可贵品质,即不以色艳争宠,唯以内在芬芳流传。李清照的这首词鲜明地揭示出桂花的高洁,也成为咏桂词中的不朽绝唱。

文学家们深情赞颂桂花,画家们也用自己的妙笔描绘出桂花秀丽的身影,营造出美丽的秋景和浓浓的诗意。

花放鸟鸣的美丽场景

在画家的笔下,桂花有时作为画面的主体内容独立出现,有时作为画面的部分元素与其他形象一起组成画面。

明代画家吕纪画有名作《桂菊山禽图》,此画是工笔重彩花鸟和写意树石相结合的作品。画面中呈现的物象有红嘴蓝鹊、八哥、桂花、秋菊,均为象征吉祥富贵之物,兼怀富贵长寿和君子节操的寓意,鲜明地反映了皇家的艺术倾向和审美旨趣。画家既真实地展现了物象的自然特征,也形象地表达了物象所寄托的深远意义。

明吕纪桂菊山禽图

桂树干粗叶茂,枝头繁花似锦,黄色金桂似散出阵阵清香。画家细心地在桂花的每瓣花瓣中间都进行留白,以便更精准地呈现出桂花的花瓣特征。石畔树株菊花正在盛放,红、黄、粉、白,色彩斑斓,争奇斗艳。桂花枝头的八哥相对鸣叫,画家在着意突出其善鸣的秉性。红嘴蓝鹊羽毛鲜艳,身姿优美,青蓝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巴、爪子格外引人注目。花鸟绚丽的色泽和生动的情致共同营造出喜庆欢快的氛围和吉祥如意的意涵。

整幅画的绘画风格工整艳丽,继承了宫廷绘画的“院体”传统,尤其是对鸟类的描绘极其严谨细致。与花鸟相比,画家对树干和石头的描绘则呈现出率意潇洒的特点,这种工笔重彩的花鸟和粗笔水墨的树石相结合的画法也反映了吕纪兼工带写的成熟期花鸟画风格。

清代画家沈铨曾画有一幅《桂鹤图》,此画今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沈铨是宫廷画家,多为宫廷创作吉祥寓意之画。其画风严谨细致,造型准确生动,设色艳丽,极尽精巧。这幅《桂鹤图》也是体现其画风的代表作,为祝寿图,寓意着鹤寿延年。

画面主体为一棵桂树,树干粗壮,两枝树枝倾斜入画,桂花缀满枝头,金黄色的桂花穿插于浓密的树叶间。一只丹顶鹤站立于水畔湖石之上,张嘴正在鸣叫,似在呼朋引伴。湖石前后鲜花盛开,景色怡人,令人心情愉悦。可以看出沈铨的画作明显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在画面中可以看到西画中的光影明暗。

画家对物象的刻画严谨而细致,丹顶鹤腹部的绒毛清晰可见,羽毛的前后关系也通过颜色的深浅加以表现。画家综合运用勾线、晕染、留白、藏露等多种技法表现桂叶的翻转和遮挡关系,生动自然。用灵活多变的细碎笔触呈现出堆叠成簇的桂花,并细致勾勒出花梗,刻画出诸多细节,令画面中的物象如在观者眼前。

蟾宫折桂的美好祝愿

在花鸟画中桂花常常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在人物画中,桂花便成为重要的配景,承载着特殊的含义。

明代画家唐寅画有人物画《嫦娥执桂图》,具有明确的“蟾宫折桂”的主题意涵。这幅画为纸本设色画作,今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作以嫦娥奔月神话为题材,展现了嫦娥手持桂枝立于月宫的景象。画家以白粉晕染嫦娥的面庞以显其皎洁,对衣服的刻画也非常精细,可见裙子上的仙鹤祥云纹饰,线条则流畅劲健,方圆兼施。嫦娥飘拂的裙带和清逸的神态相映成趣,显示出遗世独立的特点。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

画面右上方为唐寅的题诗,诗云“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绣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这首诗将科举“蟾宫折桂”的意象与自身坎坷的仕途形成鲜明的对照,隐含着作者愤懑不平,寄情书画的心境。

明代画家沈周也画有“蟾宫折桂”主题的画作《折桂图》,今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画面以折枝桂花为描绘内容,直接点明“折桂”的主题,寓意着科举及第、金榜题名。这类应试主题的画作在吴门画派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在这幅作品中,沈周也是要以画作来表达对后辈的鼓励和祝福。

明沈周折桂图

不同于以往画家工整细致的绘画形式,沈周的这幅画作画法率意简练,洒脱自然,兼具书法的韵律感,体现了明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鲜明特点。画家用纯水墨来描绘桂花物象,用侧锋写出桂花枝干,用淡墨塑造出形态各异的桂叶,并不勾勒叶筋。随后画家用重墨干笔点出桂花,花朵和叶片之间形成点与面、浓与淡、干与湿之间的强烈对比,富含笔墨情趣。

画面诗画结合,沈周本人的题诗为:“江东八月有秋风,举子攀花望月中。此是词林旧根底,一枝新发状元红。”诗句将桂花和科举功名直接关联,寄托了对学子“状元及第”的殷切期望。

清代画家蒋溥画有《月中桂兔图》,此画是对月中景象的想象。蒋溥为大学士蒋廷锡的长子,擅画花卉,得其家传,随意布置,多富生趣。画家以墨线勾勒圆形来代表圆月,用干笔来描绘白兔的皮毛,用焦墨点睛,玉兔形象生动可爱。又用墨笔来勾勒树枝和枝叶,笔法娴熟,细腻老道。对桂花的呈现则通过对橘黄色的点染来完成,温暖的黄色为冰冷的月宫增添了许多暖意。整幅画面布局紧凑,色墨运用巧妙,富有情趣。

清蒋溥月中桂兔图

画上有蒋溥的自题诗:“宸襟拈句发清芳,惭愧濡毫数点黄。恰遇山庄开寿宴,兔轮初上碧天凉”,点明了创作此幅画作的缘由。此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刘统勋、董邦达等大臣的应和诗,从中可见乾隆皇帝对汉民族传统习俗的重视,以及他和群臣之间以诗画共度中秋佳节的雅集场景。

蒋溥还绘有另一幅《桂花双兔图》,此画比《月中桂兔图》尺幅更大,描绘的景色也更加丰富。画面左半部分为两棵粗壮的桂树,枝头桂花点点,香气袭人。画面下半部分描绘草地近景,草地上卧着两只白兔,一只仰头望向桂花,似乎被桂香吸引,一只探头前望,似在观赏眼前的野花,也似想要到溪畔饮水。草坡上野草繁茂、野花盛开,景色清幽,环境怡人。

清蒋溥桂花双兔图

园中赏桂的典雅情趣

有时候,画家也会描绘庭院中的桂花,桂花的盛开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人们在桂花树下赏花赏月,品味如诗的秋景,别具诗意。

沈周创作有《摹古册》共20帧,其中有一幅画作为《园中赏桂》。这幅画画风清雅,描绘了园林中桂花盛开,文人们在桂花树下聚会饮酒赏花的场景。画面中描绘了数株粗壮挺拔的桂花树,枝叶繁茂,丹桂飘香。画家以笔墨浓淡区分出树木的远近,似乎画面外仍是连绵不绝的桂树,带给人无尽的联想。

明沈周黄菊丹桂图

欣赏此画,我们似乎能闻到桂花密林中的清香,也能感受到文人们把酒言欢的深厚情谊。画面左侧有沈周的题诗:“落落烟霞迥,萦回小隐佳。橙黄缀前槛,桂玉洒空阶。望断排云雁,探穷灌果涯。风霜正萧澹,苹蓼慰幽怀。”诗后有落款:“同苏安道赏桂匏庵斋中,因次安道韵,并缀以图”。

这首诗和落款交代了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缘由。弘治七年(1494)九月十五日一早,沈周便来到苏州吴宽的东庄参加一场赏花论诗、品橙试茶的秋日集会,与会者都是苏州的文人名士。东庄位于古城东门外不远,是一块风水佳处。沈周和好友苏安道结伴而来,远远便望见烟霞缭绕的东庄。他们绕着田间小路曲折前行,到达一片林间空地。深秋风霜渐劲,桂花撒满空阶。童子从果树上摘下金黄的橙子,在茶具一起在石桌上摆好,等客人一到便陆续端上糕点、酒水。沈周的诗作生动地描写了雅集之地的景色,但其重点在于借景抒情。在场好友们相谈甚欢,却独独等不来园主吴宽。沈周走遍主人常年灌溉的果园,眼前所见只有水边依偎而生的白蘋红蓼。

园主吴宽于成化八年(1472)春高中状元进入翰林院,直到弘治八年(1495)才官至吏部右侍郎。所以此时的吴宽远在京城,沈周要借助此画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后来,沈周将自己的系列画作装点成册,远寄京师,吴宽也于这些画作中感到了挚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也曾经创作过一幅描绘园中桂树的画作,这幅画就是创作于1532年的《丛桂斋图》,今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面描绘了园林中一角,简易的茅草山房依山伴水,掩映在桂树丛中。树下有少许围栏,围栏之外不着一笔,但却清晰地表明山房外侧为水流。山房开阔宽敞,面向水流的房屋中,一位文士正在眺望湖光山色,书童在另一侧的房屋中伫立,听候吩咐。

明文徵明丛桂斋图

清幽典雅的环境展现出江南文人雅士惬意的日常生活。整幅画描绘的重点是近处的山石、桂树、房屋等场景,栏杆外未着一笔的水面带给人无尽的联想空间。穿插有致的山石树木,有条不紊的线条,清雅的设色,共同营造出栖息于园林中的江南文人的生活的精致与闲雅。

此刻的江南,正值丹桂飘香之际。欣赏着丹青画卷中的桂花,其浓郁的香气似乎破卷而来,沁人心脾。桂花盛放标志着秋季的登场,也承载着无数江南游子关于故乡的深切思念。画中的桂花清雅迷人,装点着斑斓的秋色,传递着画家对吉祥如意的希冀,也寄托着蟾宫折桂的美好祝福。当我们漫步于野外,浓郁的桂花香扑入鼻中,我们会瞬间被这生活的美好打动,这是自然写就的诗、也是自然赠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栏目主编:邵岭文字编辑:周敏娴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