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认输”归还安世还不够,必须严惩荷兰安世高层 安世半导体事件最近又有新进展

飞天史说 2025-11-08 22:12:03

荷兰“认输”归还安世还不够,必须严惩荷兰安世高层 安世半导体事件最近又有新进展,荷兰政府打算撤销对安世的限制措施,打算把主动权交还给闻泰科技。 表面上看,荷兰像是 “认输了”,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种退让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问题根本没解决。安世事件背后,牵扯出国际博弈和企业治理的种种乱象。 要想让这事彻底翻篇,光让荷兰政府退一步还远远不够,涉事高层必须得有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回头看这场风波,安世事件最早爆发在 2025 年 9 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依据《商品供应法》出台干预措施,直接干预安世半导体的公司决策,理由说得冠冕堂皇:保障国家安全。 但业内都清楚,这样的操作跟 “保护” 没多大关系,实则是在美国施压下的政治干预,变相插手企业管理,把闻泰科技的股东权利一脚踢开。 国际媒体纷纷报道,荷兰这一步棋让中欧双方的信任大打折扣,外界也都盯着看,最后怎么收场。 现在荷兰准备撤销限制措施,看起来像是做了 “让步”,但细细一品,这种改变更像是 “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打心底认可公平原则。 说白了,荷兰政府这次松口,大部分是因为外部压力实在太大。美国 2025 年 9 月 29 日发布 “50% 股权穿透” 规则,要求被列入管制清单的公司持股超过 50% 的子公司自动受同等制裁,这让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操作失去了关键法律依据。 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担心,相关举措会波及自身企业利益,全球车企等下游客户的施压也愈发明显。荷兰的选择其实是被国际大环境推着走的,根本谈不上什么 “主动权”。 撤销相关干预措施,其实只是权宜之计,等于说遇到压力就退一步,根本没纠正当初的错误决策。 安世资产的归还只是表面文章,闻泰科技在事件中受到的实际损失、高层 “暗箱操作” 的责任问题,全都被搁置一边。荷兰这波操作,只能算是 “拆东墙补西墙”,问题根子还在那儿。 这就引出一个核心点:事情真要彻底解决,绝不能让那些在台前幕后捣鬼的安世高层就这样安然无恙。 回看整个过程,在美国 6 月就已提出的施压要求下,安世高层和部分荷兰政府官员联手,以 “治理缺陷” 为由暂停中方 CEO 职务、试图夺取公司控制权,本质上就是一场变相 “政变”。 这种做法不光损害了闻泰科技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国际投资最基本的信任。新华社的分析说得很明白,企业治理一旦被高层 “玩坏”,后果将是公司分裂、供应链断裂。 事实上,安世相关业务因事件影响,供应链一度受阻,全球汽车等行业合作伙伴也跟着遭殃。这些高层的行为,和历史上一些公司管理丑闻如出一辙,最终都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否则,这种 “利益输送” 的套路只会让更多企业心寒。国际惯例也早有先例,类似事件一旦查实,相关高层要被问责甚至罢免,绝不只是象征性地 “承认错误”。 说到底,要想让国际投资环境变得更靠谱,类似安世事件决不能烂尾。有不少人担心,如果荷兰这次只是表面让步,后续不追究高层责任,那以后企业遇到类似情况就没人敢进场投资了。 想想看,中欧贸易额每年都在往上涨,2023 年已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么大的蛋糕要是被一小撮人搅浑水,损失的可不止一家企业。 安世半导体当下的布局调整,也是怕再受制于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现在谁都不敢掉以轻心,荷兰一旦再被美国规则 “卡脖子”,很可能又会反复横跳,把企业拖进更大的风险。 安世之乱不仅是中荷之间的小摩擦,更是一记国际警钟,提醒各国得把资产保护和企业治理摆在更高位置。 总的来说,荷兰这次撤销相关干预措施,只能算是第一步。真正要把事情办漂亮,还得严惩那些在背后动手脚的安世高层,否则这事就成了 “纸面胜利”。 国际社会都在看,谁能守住公平底线。企业和政府也别手软,只有把责任追到底,才能让全球投资者安心,别再让类似的事重演。 参考资料:强盗逻辑?美媒:荷兰考虑放弃夺取安世控制权,但前提是恢复芯片供应 2025-11-07 22:15·观察者网

0 阅读:0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