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谷物协会icon主席第一次来进博会icon,直接被现场规模吓傻了。他自己都承认,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企业挤在一个地方推销产品,看得他眼花缭乱。 你说这位主席是真的消息闭塞吗?其实还真不能全怪他! 咱先摆组数据,让大家直观感受下进博会的“含金量”。就拿最近一届进博会来说,有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企业展展览面积达到36.7万平方米,光专业观众就超过100万人。更关键的是,前几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早就突破3000亿美元,实实在在的贸易成果摆在那,这可不是普通展会能比的。 这位主席之所以被“吓傻”,核心是没亲身感受过中国开放市场的体量和诚意。美国谷物协会主要负责推广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中国一直是美国谷物的重要进口国,但过去他们大多通过线上对接、贸易商中转,很少有机会直面这么多中国采购商和终端企业。进博会不一样,这里不仅有中粮、益海嘉里这样的巨头,还有无数中小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连锁品牌,甚至还有电商平台的采购团队,相当于把整个中国的“农产品采购市场”搬到了一个展馆里。 他的“不知情”,也和美国国内的信息环境有关。美国不少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带着偏见,要么聚焦所谓“竞争摩擦”,要么放大分歧,像进博会这种彰显全球合作共赢的平台,压根没多少篇幅报道。这位主席平时接触的信息,大多来自行业报告和本土媒体,没亲眼见过,自然很难想象这种“全球企业扎堆抢市场”的盛况。有网友调侃:“不是他消息闭塞,是美国的信息茧房太厚实!” 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这位主席在农产品展区转了整整3个小时,每到一个展位都要停下来问半天,尤其是看到巴西、阿根廷等竞争对手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更是急着拉着中国采购商洽谈。他还特意打听了下一届进博会的参展流程,反复强调“下届一定要提前报名,争取更大的展位”。这反应也很真实,毕竟谁都不想错过这么大的市场蛋糕。 其实进博会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大”。它是中国给世界递出的“开放名片”,让各国企业不用跑遍中国,就能一次性对接全产业链资源。对美国谷物协会来说,这更是难得的机会——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大,中国稳定的采购需求是他们的“定心丸”,而进博会就是打通供需两端的“快车道”。 这位主席的震撼,本质上是中国市场实力的直接体现。过去我们总说“引进来”,现在进博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开放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平台和机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负责人像他一样,来了就被震撼,震撼后就主动寻求合作,这就是中国开放的吸引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