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湘说:“我以前主持《快乐大本营》时,有次来了个很红的大牌嘉宾,她就耍大牌嘛,那个时候是直播,但直播的下午必须得彩排,这位嘉宾她是特意从北京飞来湖南的,可能飞机有点晚点,所以她化妆的时间跟彩排的时间就有点冲突。 李思思的抖音直播间里,总有个固定布景,书架上摆着一张镶木框的老照片。 照片里穿白大褂的女人正给病人听诊,眉眼间的干练和温柔,和镜头前的李思思如出一辙。 每当有人问起这张照片,李思思总会停下手中的产品,讲起大三那年那个改变两人人生的电话。 2006年的深秋,北大燕园的银杏叶落了满地,李思思却没心思欣赏。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硕连读的学生,她既要赶完《媒介伦理》的课程论文,又要备战央视《挑战主持人》的晋级赛,口袋里的日程本写得密密麻麻,连吃饭都要掐着点。 接到母亲电话时,她刚结束一场模拟主持,嗓子还带着沙,听到母亲说要辞掉工作来北京,李思思的声音一下子提了起来。 她太清楚母亲这份工作的分量,在吉林的三甲医院里,母亲是心血管科的资深主治医师,从医二十多年,抢救过的病人能装满一本厚厚的病例册。 前阵子视频时,母亲还笑着说刚评上“医德标兵”,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都喊她“王老师”;下班后跟老姐妹们跳广场舞,还拿了社区的一等奖。 这样的生活,怎么能说丢就丢?李思思的劝阻没能动摇母亲。半个月后的周六清晨,她接到母亲的短信,我到首都机场T2了,带的东北酸菜怕坏,快来。 她攥着手机一路狂奔,在到达厅的人群里一眼就看到了母亲。 深蓝色的行李箱贴满了各地的机场贴纸,那是母亲多年前出差留下的;母亲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驼色大衣,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保温桶,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 看到李思思,母亲笑着挥挥手,保温桶往她手里一塞,刚出锅的酸菜饺子,趁热吃。 那一刻,李思思的眼泪砸在保温桶的提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后来李思思才知道,母亲为了这次“突袭”,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 她把自己的诊疗经验整理成厚厚的笔记,手把手教给接手的年轻医生;跟跳了十年广场舞的老姐妹聚餐告别,连领队的位置都让了出去。 家里养了五年的橘猫,托付给住在对门的护士长照看,我走的那天,你张阿姨抱着我哭,说以后跳舞少了个领舞的。 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手里正给李思思缝补磨破的主持礼服,但母亲的到来,成了李思思最坚实的“后勤保障”。 比赛前熬夜改稿子,客厅的灯总会亮到她上床睡觉;冬天练声嗓子干,保温杯里永远是温乎的胖大海水。 李思思过意不去,买了只小泰迪陪母亲解闷,直到有次提前回家,看到母亲对着狗狗说“思思今天又要加班,咱们等她回来吃饭”,才懂母亲的孤独远比自己想的更深。 这份细致的守护,其实早在李思思童年就已扎根。 五岁那年,母亲带她去学舞蹈,压腿时她疼得直哭,转头就看到母亲站在练功房窗外,双手攥得紧紧的,却对着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小学毕业时,她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的选拔,母亲却偷偷藏起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舍不得你一个人在外地”。 14岁时错过《幸福时光》的选角,也是母亲劝她“学业才是根基”。 就连考北大,也是母亲把北大的招生简章贴在书桌前,每天陪她刷题到深夜。 带着这份底气,李思思在事业上一路向前,2006年《挑战主持人》中,她成为节目史上首位八期女擂主。 2012年,26岁的她站在春晚舞台上,成为最年轻的女主持人,礼服领口别着的珍珠胸针,是母亲送她的入职礼物。 可鲜有人知,2014年她生下大儿子后,因产后抑郁整夜失眠,体重暴涨30斤,恰逢春晚彩排在即。 是母亲搬来家里,包揽了带孩子、做饭、打扫的所有家务,还拉着她每天晨跑,我女儿当年在舞台上多亮眼,这点坎儿跨得过去。 2023年秋天,李思思用四句诗告别央视,转身走进了直播带货的镜头。 外界的猜测五花八门,她却在直播间里坦然回应,当年我妈为我放下了听诊器,现在我想为我的两个孩子放下话筒。 如今她的直播间粉丝超千万,单场销售额最高达596万元,背景里那张母亲的白大褂照片,成了老粉们熟悉的标志。 闲暇时,她会带着父母去旅游,军人出身的父亲总舍不得花钱,她就笑着说,以前您和我妈省吃俭用供我读书,现在该我带你们享福了。 从当年被母亲捧在手心的小姑娘,到如今守护孩子、回馈父母的母亲,李思思终于读懂,母爱从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一场温柔的接力。 就像直播间里那张老照片,白大褂的光芒照亮了李思思的成长路,而她如今正带着这份光,成为孩子们的新光源。 这场从“被爱者”到“施爱者”的传承,从来都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选择里,温暖而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