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先说说中国为啥对半导体这些关键技术这么上心。这些年全球供应链波动不断,不少国家在科技领域搞 “卡脖子”,中国的芯片产业就尝过不少苦头。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自给率还不到 20%,高端芯片几乎全靠进口,一旦外部供应出问题,不仅手机、电脑这些消费电子产品受影响,汽车、医疗设备等行业也会跟着 “停摆”。所以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里,才会明确提出要采取 “超常规措施” 突破关键技术。 比如在上海、深圳等地新建了 12 条先进芯片生产线,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8000 亿元,还联合高校设立了 20 多个半导体相关专业,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而且这些投入不只是为了科技自立,背后还连着大量就业岗位,单是芯片产业上下游就带动了超过 500 万人就业,其中不少岗位薪资比传统行业高出 30% 以上,这本身就是在改善民生。 再看民生和内需领域,中国其实一直没停下脚步。2025 年刚出台的 “民生保障清单” 里,明确要在未来三年新增保障性住房 200 万套,解决大城市年轻人租房难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标准也提高了 15%,60 岁以上老人每月能多领近百元养老金。 医疗方面,全国县域医共体覆盖率已经达到 90%,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 CT、超声等基础医疗设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做常规检查。 刺激内需也有实实在在的动作,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消费热点,推出了 “以旧换新” 补贴,2025 年上半年就带动相关消费超过 3000 亿元。 各地还打造了特色消费街区,像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行业发展,单是 2025 年五一假期,这些街区的日均营业额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0%。 更重要的是,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反哺民生和内需。比如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让光伏组件成本十年下降了 80%,现在农村地区安装光伏板,不仅能满足自家用电,多余的电还能卖给电网,每年能给农户增加几千元收入。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成熟,让西部的风电、太阳能电力能稳定输送到东部,居民用电成本比十年前下降了 12%。 制造业的升级也让消费品更贴合需求,比如家电企业根据老年人需求,推出了带大屏、语音控制的洗衣机、冰箱,受到市场欢迎。 服装企业用自主研发的抗菌面料制作衣物,销量在 2025 年上半年增长了 25%。这些都说明,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跟改善民生、刺激内需并不是对立的,反而能相互促进。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从来不会只盯着一个方向猛冲,而是在多个目标之间寻找平衡。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里,既明确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也没放松对民生的投入,这种全面考量的思路,或许和西方媒体的单一视角不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正在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国的事,必须自己做主。产业升级才是中国生活变好的源动力,因此必须继续 “死磕” 短板技术,把创新推向新高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全民富裕的共同目标。中国在 AI、生物医药、智能出行等领域的突破已印证,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是民生的对立面,而是最坚实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