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怪绿影,他一跺脚:瞄准,打!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却立下了大功! 张典文1936年生在湖南临湘县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国家动荡,家里靠几亩地勉强过活。他从小帮父母干农活,挑水砍柴,练出一副不服输的劲头。村里人总说他脑子活,遇事不拖泥带水。1951年春,抗美援朝号召传开,15岁的他听了心潮澎湃,背个小包就跑去县武装部报名。干部一看年纪小,身板瘦,摇头说不合适。他不死心,从村头追到县城,边走边证明自己扛得动百斤重物。干部被这股倔劲打动,破例让他过关,正式入伍。 入伍后,他先在国内训了四个月,学队列走正步,练射击瞄准,还摸索炮兵基本操作。部队把他编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9团机炮连,那是个负责反坦克火力的单位。班长苏清义见他上手快,就手把手教无后坐力炮的拆装和保养。张典文每天早起擦装备,晚上复盘步骤,很快就跟上节奏。连队里给他起外号“小粒子”,因为他个头矮小,但干活利索,从不落人后。刚到朝鲜,第五次战役刚打完,部队调整阵地,他跟着老兵适应高原气候,扛炮弹上坡下坎,渐渐融入集体。 战役间隙,机炮连在山坡上休整,张典文负责保养81毫米无后坐力炮。他擦拭炮管时,顺手检查瞄准镜,视野拉到敌占山头。那天雾气薄薄的,山坡上出现一团绿影,不像平时岩石那么自然。绿影下藏着堆叠物,边缘偶尔闪金属光,附近有动静,像敌兵在忙活补给。情报显示敌军在那片地带囤弹药,这位置正好在射程内,机会稍纵即逝。 他知道开火得等命令,可阵地一时没人指挥,二炮手在挖沟,班长开会去了。绿影暴露时间有限,雾散后就难瞄准。他调整炮管,对准目标,上膛一发炮弹,踩下扳机发射。炮弹飞出八百米,击中绿影,引发连锁爆炸。原来那是美军临时火药库,堆满弹药箱,一炮引燃全部,烟柱冲天,敌方补给中断,火力支援减弱。 爆炸声传回,排长陈国华冲来质问为什么不汇报。班长苏清义查看炮痕,也气得直摇头。连长王进金下令按纪律处理,押他进禁闭室。营教导员苏福顺赶到,带人上观察哨确认残迹,爆炸坑深两米,散落弹壳。团部电报下来,验证是敌军分库被毁,损失上吨弹药,直接帮附近步兵减轻压力。苏福顺宣布记二等功,但违规照罚,关他15天。 禁闭期他吃简单饭食,反思操作步骤。出来后,连队加强警戒,炮位加铃铛。敌军调整补给线,巡逻增多。这事虽出格,却暴露敌弱点,影响战术。张典文从此多长心眼,下次瞄准更准。 禁闭满,张典文卖力训练,几个月后马良山阻击战打响。步兵第8连推进卡壳,美军重机枪封锁山口,伤亡上升。上级下火力支援令,敌机枪反扫炮阵地。他升副班长,一把推开二炮手,自己抓24斤炮弹装膛,指挥拉火。连续发射45发,一分钟内敲掉敌点,第8连撕开口子,全歼围攻敌一部。他手指夹伤,血流不止,却坚持到底。 仗后表彰,他手指缝针留疤。部队回国,他继续服役,升到炮兵连连长,参加整训和演习。停战后,转业到临湘县工厂,当操作工,组织生产队,帮企业搞技术改造。退休住老屋,院里种点菜,身体硬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