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

悠然话史 2025-11-07 18:59:58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甲骨文写作!经过翻译,阅卷组发现考生作文严重跑题,最终只得了6分,此事传开后,成绩一般的男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2009 年四川高考阅卷点,语文教师翻开作文答卷时,手指猛地顿住 —— 纸上竟满是刻痕般的甲骨文。 他反复确认,这些扭曲的符号绝非随意涂鸦,而是有规律的古老文字,瞬间惊出一身汗。 这份答卷很快传遍阅卷组,连见多识广的组长都直言:“教了三十年书,第一次见这阵仗。”   古文字专家连夜赶来,在放大镜下逐字辨认,最终确认是一篇完整的甲骨文作文。   2009 年高考成绩公布当晚,黄蛉把自己关在房间,428 分的成绩单被揉皱又展平。   最让他难受的不是总分低,而是甲骨文作文仅得的 6 分 —— 那是他熬夜练习了一个月的成果。   母亲敲门送牛奶,他慌忙把作文手稿藏进抽屉,怕家人看到满纸的甲骨文更担心。   就在他对着天花板发呆时,电话铃突然响起,是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的来电。   “我们看了你的作文,想请你过来聊聊对甲骨文的理解。” 这句话让他瞬间坐直了身子。   2005 年绵阳图书馆,15 岁的黄蛉第一次在《甲骨文合集》里看到 “鼎” 字,当即被吸引。   那天闭馆后,他蹲在图书馆门口,在笔记本上反复画这个字,直到路灯亮起才回家。   此后每个周末,他都会早早到图书馆占座,管理员见他总看古籍,特意把靠窗的位置留给他。   有次学校组织春游,他却偷偷跑到图书馆,因为前一天刚借到一本稀缺的甲骨文拓片集。   初中毕业时,他的笔记本已经记满 5 本,里面全是临摹的甲骨文和自己做的注解。   2009 年四川大学面试现场,黄蛉面对专家提问,熟练背诵出甲骨文中常见的 12 种象形符号。   当被问及为何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时,他说:“想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文字还活着。”   这番话打动了在场专家,最终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他,消息一出,网上议论纷纷。   有人说 “这是对特殊人才的尊重”,也有人质疑 “破坏高考公平”,他却没心思理会这些。   开学前,他特意去书店买了英语词典和计算机基础教材,准备弥补自己的短板。   2010 年大学课堂上,黄蛉盯着英语课本上的单词,急得额头冒汗 —— 很多单词他都不认识。   课后他主动找英语老师补课,每天早上 6 点就到操场背单词,连吃饭时都在听英语听力。   与此同时,他从未放弃古文字研究,每周都会去学校的古籍馆,帮老师整理甲骨文资料。   有次为了弄清楚一个甲骨文的含义,他泡在古籍馆整整三天,查阅了十多本参考书。   期末时,他的英语成绩从不及格提到了 70 分,古文字课程更是拿到了全班第一。   2013 年一次采访中,黄蛉因 “能阅读《文心雕龙》” 的表述引发争议,有人说他 “夸大其词”。   面对质疑,他没有反驳,而是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研究中,还主动申请参与甲骨文整理项目。   毕业后,他尝试考研,两次失利后,没有气馁,反而去了一家文化机构做古文字相关工作。   工作之余,他经常去中小学做公益讲座,教孩子们认识简单的甲骨文,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有孩子问他 “甲骨文有用吗”,他说:“这是我们的文化根脉,记住它,就是记住我们从哪来。”   现在,黄蛉已经在文化机构工作 8 年,参与整理了 3 套甲骨文研究资料。   他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定期分享甲骨文知识,粉丝超过 10 万,很多人因他爱上古文字。   每年高考前后,都会有人找到他,问他当年用甲骨文写作文的经历,他都会耐心分享。   他的办公桌上,除了工作资料,还放着当年的高考作文手稿,偶尔会拿出来翻看。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稿纸上,那些甲骨文仿佛有了生命,见证着他与古文字相伴的这些年。   如今的黄蛉,不再是当年那个因一篇作文轰动全国的考生,而是一位沉稳的文化传播者。   他说:“能把爱好变成工作,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古文字,这是我最幸运的事。” 每次去学校讲座,他都会告诉孩子们:“喜欢什么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发光。” 这个与甲骨文结缘半生的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传统文化从未过时,热爱也终将有回报。   主要信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特招甲骨文特长生 是创新还是不公平?)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