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打来电话,请求重新安排访华,中方把话说得非常清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

当永安 2025-11-07 13:22:05

德国外长打来电话,请求重新安排访华,中方把话说得非常清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看看今年的数据就明白了,德国对华出口下降明显,而德国制造的核心产业,如汽车、化工、机械设备,对中国的依赖度依旧高。 德国国内的能源成本高企,制造业利润下滑,连大众、奔驰、宝马这些老牌企业都在苦撑。 更别提他们还得面对美国那套“削欧洲肥肉”的政策,能源卖你贵的,芯片让你别买中国的,结果搞得德国夹在中美之间,上下不是人。 所以,当贝尔伯克发现“经济现实”快压得喘不过气时,立马就想起要和中国“重启沟通”。可这次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想来可以,但先要把话说清楚。 这不是谁对谁“示弱”,而是一个国家该有的底线。你不能一边指着别人鼻子说“你不民主”,一边又希望人家笑脸迎接你,还给你签合作协议,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而且,这次中国的回应也非常有分寸,没有摆出高姿态,但也没半点“低头”。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得很巧妙,中德关系的关键在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这八个字听起来温和,其实分量十足。因为“尊重”这两个字,正是针对贝尔伯克此前那种“傲慢外交”打的。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国内的媒体也开始反思了。前阵子德国几家主流报纸都在写:中国不是你想惹就惹的对象。 毕竟,连美国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科技领域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德国再硬撑,只会自己吃亏。 而且在现实层面,德国也确实离不开中国。别的不说,德国的电动车产业,如果没有中国的电池供应链、稀土资源、市场空间,根本玩不下去。 可现在呢?美国在欧洲推“去中国化”,德国企业夹在中间,只能两头挨骂,跟中国走,美国不高兴;跟美国走,自家企业哭天喊地。 贝尔伯克可能这次是真的意识到了,玩“政治正确”的代价太大。尤其是在如今的世界格局里,经济才是命根子。 你可以在嘴上讲“价值观外交”,但当你的工厂关门、失业率上升、企业投资锐减的时候,那些“口号”根本不顶饭吃。 所以这通电话,其实就是德国在现实面前低头。贝尔伯克知道,光靠嘴硬换不来合作,得先放下姿态。但中方也没立刻答应重排日程,态度依然稳。 毕竟,中国现在早就不吃那一套“先骂你、再求你”的戏码。外交不是打卡,也不是谁要来中国,我们就得立马铺红毯。 中国如今的对外策略很清楚: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你想要经济合作,那得先管好你的嘴。谁再拿“人权”“台湾”这些老调子当政治筹码,中国这边直接断你行程,让你自己回去反思去。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外交智慧。过去我们总是顾及别人的“面子”,现在我们更懂得保护自己的“立场”。 德国外长这次吃的,不只是“闭门羹”,更是一课,在新的国际秩序下,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应付的“听课生”,而是堂堂正正的平等对话者。 德国要想真正修复关系,恐怕得先修修自己的“姿态”。一味地讲“价值观外交”,其实是最不现实的政治浪漫主义。世界早就变了,现在比拼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干得稳”。 而中国这边的态度,其实早就说明一切:欢迎合作,但拒绝表演。只要你真心想沟通,中方自然会以礼相待;但如果还想着一边骂中国,一边赚中国的钱,那不好意思,门口有风,别进来吹。 贝尔伯克的这通电话,某种意义上就是德国在给自己找下台阶。只是,这一步走得有点晚。中国的立场早就明确了,谁尊重我,我就尊重谁;谁要拿我当靶子,那就各走各的。世界很大,不缺一个德国。 或许,未来中德关系还会慢慢修复,但这次事件已经说明,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不再被动迎合,而是主动掌握节奏。 外交从来都不是“姿态战”,而是实力的博弈。谁强,谁说话有底气。 德国这次终于明白了,打电话求访华没问题,但前提是先放下傲慢,带上尊重。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被“训话”的对象了。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德国外长找补:是推迟,非取消,将尽快与中方通话并重新安排行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当永安

当永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