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表示:中国大陆才是台湾企业生存保障,美国所谓“护台”只是策略工具,离开大陆注定惨淡收场 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说:“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觉得有点意外,想知道这背后是什么意思。是他真看明白了,还是只是说说而已?咱们来聊聊他的经历,看看这话说出来是怎么回事。 郭台铭的生意路不是一直顺的,先从他早年起步说起。他上世纪80年代就看准了大陆的机会,那时候大陆正在开放,他带着鸿海去深圳建厂,从小作坊做起,慢慢扩大。 到了现在,富士康在大陆有好多工厂,帮苹果这样的公司代工,规模大得惊人。 他自己也说过,广东这地方能带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因为那里政策好,市场大,企业能快速成长。这让他尝到甜头,鸿海成了全球电子代工的大玩家。 不过,他没停在大陆,还想往外走。2017年,他去美国威斯康星州,宣布投100亿美金建厂,打算做显示屏生产。 当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和他一起开发布会,看起来风光得很。但后来这项目没那么顺利,规模缩了水,只投了10亿左右,工厂也没完全按计划跑起来,成了存储地方多些。 为什么呢?当地劳动力成本高,供应链不全,政策变化也让事难办。这让他看到,海外不是那么容易站稳脚。 再后来,他又试了其他地方扩张,比如在巴西设厂,想抓住新兴市场。但那里基础设施不稳,物流慢,工人培训起来费劲,生产效率上不去。 鸿海的订单有些受影响,成本比在大陆高不少。这让他慢慢明白,离开大陆的供应链,生意难维持原来的节奏。大陆有完整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到组装,一条龙,政策也稳,企业能计划长远。 政治上,郭台铭也没闲着。2019年,他想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加入国民党初选,说要推动两岸沟通,提一中各表,还强调两岸都是中国人。 但最后没赢,输给了别人。2023年,他又独立出来参选,一开始气势足,说要签和平宣言,避免冲突。但后来退了,可能是看到民调不支持,风险太大。 这过程让他体会到,政治不是商业那么简单,立场得考虑现实利益。 说到大国角色,美国看起来支持台湾,从贸易到军事都有动作。但郭台铭经历过,知道这支持有时是用来平衡亚太局势的工具,不是无条件的。 像威斯康星项目,美国给补贴,但实际执行中,地方要求多,联邦政策变,鸿海得自己扛风险。相比之下,大陆给的保障更实打实,市场大,供应链强,鸿海65%的产能还在那里。 要是完全脱开,订单丢,成本涨,企业竞争力弱。这不是绝对的,但从他的生意看,确实有道理。 郭台铭的话,说白了是自己摔过跤后的想法。他从大陆起步,海外碰壁,政治试水,都让他看清经济绑得紧。 两岸关系不光政治,还有生意链条。很多台商也这样想,2024年数据 show,台商对大陆投资还在增,尤其半导体和新能源。企业得务实,选择稳的地方发展。 放大看,这事提醒大家,全球经济连在一起,台湾企业离不开大陆市场。政府政策如果忽略这点,风险就大。郭台铭的路,告诉我们理性看问题,才能长久。 当然,每人看法不同,但他的经历值得想想。要是早点这样想,会不会不一样?反正,这话让大家多讨论两岸怎么走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