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了!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赴乌克兰慰问当地民众,结果贴身保镖被乌克兰征兵办直接抓走了。 当地时间11月4日,赫尔松的一处军用检查站成了全球焦点——联合国特使安吉丽娜·朱莉刚结束难童公益发放活动,转身就看见贴身保镖兼司机被三名征兵人员按在车旁,证件被夺走,人被强行往征兵车上拽。 这个保镖是登记在册的乌克兰预备役人员,因临时担任朱莉护卫暂缓服役,却被当场认定“逃避兵役”。 穿着印着“守护童年”字样T恤的朱莉,立刻快步冲上前交涉,监控画面里她眉头紧锁、手势急促,反复说明“这是联合国公益行动的护卫人员”,可征兵人员只硬邦邦回了句“按规定办,没人例外”,压根不松口。 这段视频被路人拍下传到网上,不到两小时就冲上热搜,乌克兰瞬间陷入全球舆论漩涡。 事件发酵后,乌克兰官方的回应透着肉眼可见的尴尬,先是国防部发声明强调“预备役人员服兵役是法定义务,外交或公益活动不能成为豁免理由”,试图摆规矩压舆论。 紧接着赫尔松警察局长捧着一枚刻有“赫尔松守护者”的纪念币登门道歉,可面对媒体镜头,朱莉全程面色凝重,接过纪念币后只淡淡说了句“希望公益之地能保持应有的尊重”,当天就提前结束行程离开乌克兰。 这番“道歉不认错”的操作,不仅没平息争议,反而让外界更想扒一扒乌克兰那套争议已久的强制征兵制度。 其实朱莉遇到的不是个例,乌克兰的强制征兵早因“粗放执行”骂声不断。 仗打了这么久,兵源缺口越来越大,征兵部门就搞起了“巴士化征兵”——用没有标识的面包车在街上巡逻,看到适龄男性就拦,不管是在超市买东西的市民,还是刚从医院出院的病人,只要没免役证明,就直接拉去体检。 之前就有路透社记者拍到,基辅郊区的征兵人员甚至冲进餐馆,把正在吃饭的年轻人架走,引发顾客集体抗议。 而预备役人员本应有统一的征召计划,可基层征兵点为了完成任务,常常跳过备案流程,见着符合条件的就拉,压根不管对方是否有正当理由暂缓服役。 这次朱莉保镖事件,刚好把乌克兰动员体系的深层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一方面是“全民皆兵”的现实需求,毕竟前线需要兵力补充,强制征兵有其合理性。 可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却乱成一锅粥,征兵部门和外交、安全部门完全脱节,连联合国特使的护卫人员都没提前协调豁免,可见信息沟通有多低效。 更要命的是“选择性执行”的嫌疑,民间一直流传“权贵子弟靠关系躲兵役,普通人家孩子被硬拉”,这次连为国际公益服务的护卫都被强征,更坐实了“执行只看身份不看场景”的粗放。 这个事件的影响远不止舆论尴尬,朱莉作为联合国难民署特使,常年为乌克兰难童募集援助,她的遭遇让不少国际公益组织犯了难,有机构已经公开表示“担心工作人员安全,可能暂缓赴乌计划”。 而对乌克兰本国民众来说,更在意的是征兵的公平性,既然“无人例外”,那那些靠关系躲兵役的人没人管。 基层征兵能随意在街上拉人,却对真正的逃避者视而不见,这种不满情绪积累久了,反而会削弱原本的动员基础。 乌克兰的兵源紧张可以理解,但再急迫也不能乱了章法,强制征兵要的是民心支持,不是简单的“凑人数”。 执行政策要的是精准规范,不是不分场合的“一刀切”。 这次朱莉事件或许是个契机,让乌克兰重新审视征兵制度的漏洞,毕竟,赢得战争不仅靠前线兵力,更靠后方的民心凝聚和国际社会的信任。 急缺兵源不能丢了尺度,凝聚人心比硬凑人数更重要,这才是所有冲突中最该守住的底线。 信源:红星新闻——《安吉丽娜·朱莉访乌,保镖被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