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攻台何时发生?不一定是2027年。美国前防务高官瑞特纳点破:一旦解放军评估,

小风谈事儿 2025-11-06 15:59:25

大陆攻台何时发生?不一定是2027年。美国前防务高官瑞特纳点破:一旦解放军评估,能以“可接受的代价”实现速战速决,那一天随时可能到来,无论提前还是延后。 瑞特纳现在是华府智库的专家,他这番话直接戳破了一个幻想:所谓的“台海吓阻”其实脆弱得很。解放军的行动,取决于一场对自身、美国和台湾三方实力的冷酷计算。那么,这场实力评估的天平上,各方的砝码到底有多重?   先看台湾这边,想靠先进装备撑场面,现实却很骨感。空军号称要凑齐140架F-16V战机,可预计到今年,能飞上天的连一半都凑不齐。 飞行员的训练时数更是少得可怜,一年才60小时,连美军标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飞机是买来看的吗?   防空网听着吓人,全岛部署了24套爱国者-3。可兵棋推演的结果早就明明白白:一旦解放军数百枚东风导弹饱和攻击,拦截成功率不到一成。 被寄予厚望的自造潜艇“海虎号”,今年根本无法服役,形成战斗力更是要等到2030年后。一艘还在港口测试就爆出七十多项不合格、外加贪腐泄密丑闻的潜艇,又能指望什么?   想靠无人机搞“不对称作战”?这条路也走不通。去年买的720架“弹簧刀”无人机,一测试就信号中断、撞机,根本适应不了复杂的电磁环境。 台湾军事评论员张友骅直说,台湾无人机技术比大陆落后了大概20年。自己建产业链,成本降不下来,核心技术和零件还得依赖大陆,这仗要怎么打?   武器是冰冷的,但操作武器的人心,却可能更冷。义务役士兵在靶场打靶,竟然要撑着遮阳伞、坐着软垫,这种军队还有战斗意志可言? 调查显示,只有12%的士兵愿意为“台独”而战,超过七成的军人认为,真打起来防线三天内就会崩溃。去年军中自伤离世人数近百人,士气低迷到什么程度,不言而喻。   后备力量更像是个笑话。222万后备军人里,四成是45岁以上的中年人。每年集训5天,内容就是走走队列。所谓的“汉光演习”,后备部队的演练项目是去超市模拟寻找补给。 高层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海军的“无人艇”战略,因为高层换人就被陆军派系搅黄了。赖清德给将官授衔,甚至遭遇集体不敬礼的场面,上下离心,指挥链条早已锈迹斑斑。   那最大的外援美国,靠得住吗?特朗普政府的承诺听着动听,现实却很残酷。截至今年,美国对台积压的军售订单超过200亿美元,武器交付动辄要等上五到七年。 送来的F-16V,核心雷达代码还捏在美国手里,根本就是个阉割版。这哪里是援助,分明是拿空头支票换取虚假的安全感。   五角大楼自己的兵推结果更让人绝望。近年来的多次推演,美军介入台海都以失败告终。推算显示,美军舰艇想穿过巴士海峡援助台湾,成功率不到15%。 航母战斗群在超高音速导弹面前,开战20分钟内就可能变成一堆废铁。马英九政府时期的智囊苏起早就判断,美军在西太平洋已经丧失了军事优势。   只盯着军事对比,其实已经偏了。台湾真正的软肋,是那些看不见的命脉。经济上,半导体巨头联发科今年过半营收来自大陆市场;鸿海即便把工厂搬到海外,八成原材料还得从大陆采购。 能源上,石油天然气全靠进口,战略储备只够撑14天。一旦被封锁,十天内就会爆发能源危机,弹药储备更撑不过一个星期。   说到底,主动权到底在谁手里?大陆早已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划定了红线,其军事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遏制“台独”和外部干涉。 只要红线不被触碰,和平统一始终是第一选择。而那个“低成本”取胜的条件,指的正是以最小代价精准打击分裂势力和干涉力量。 瑞特纳的“三方能力评估”论,听着很客观,却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解决问题的主导权和时间表,从来都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小风谈事儿

小风谈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