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突然宣布了她的判断:严格边境管控是灾难,欧洲会被摧毁。 2022年秋天,北溪管道被破坏,俄欧管气骤停,欧盟被迫改走LNG和替代管道,电价随之跳升。 2023年价格回落,但仍高于战前均值,企业用能账面压力没有消失。 海上运来的美国LNG迅速占比第一,运输与再气化成本压到欧洲工厂身上。 德国化工、金属减产的通告不断,巴斯夫削减路德维希港产能,多家企业转向北美新项目。 国内这边,工业用电相对平稳,沿海制造维持开工,对比之下欧洲订单与成本更难平衡。 人口层面,欧盟庇护申请在2023年攀至近年高位,德国地方部门多次表达接待压力。 默克尔的那句警示被反复引用,说明压力不仅在账面,也在社会承载。 资金上,欧盟多轮通过对乌支持工具,长期预算吃紧;多方分析认为重建账单主要会落在欧洲。 美国这边,能源和军工接到增量订单,对乌回流合同在财报中可查,内部承压相对可控。 贸易链被改写,俄油气大量转向亚洲,印度经加工的成品油再流入欧洲,绕行成本继续叠加。 欧洲库存改善不等于低价回归,长协溢价与碳成本仍在,产能外迁成现实议题。 军费抬升、装备采购排队,让财政口子更紧,延期交付影响部队换装节奏。 合起来能源、产业、财政与社会多线受压,欧洲在这场消耗里付出的最直观。 默克尔的提醒并不复杂:把基本盘守住才行。眼下这笔账,欧洲已经感受到重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