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000份稀土申请 只批一半? 这不是卡脖子,是产业链话语权的底气! 谁以为中方批了欧盟一半稀土申请是“妥协”?其实这才是大国博弈的高明之处——用92%的加工控制权,掌握合作的主动权! 中美刚达成稀土相关共识,欧盟就急得跳脚,生怕被排除在外,频频约见中方建“特殊沟通渠道”。2000份申请只过半数获批,谢夫乔维奇还得催着中方加快,这背后是欧盟的深层焦虑。 稀土是“工业维生素”,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都离不了,而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手里。欧盟不是不想自己搞,爱沙尼亚的稀土项目、德国的精炼厂,要么卡在环保审批,要么产能杯水车薪,官员都承认“没有快速解决方案”。 中方的审批节奏藏着大智慧:既不拒绝合作,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也不无条件放开,毕竟欧盟还在对华搞电动车关税、光刻机限制。依法依规的审批,本质是用实力告诉欧盟:合作得平等,想拿关键资源,就得拿出诚意。 别被“卡脖子”的说法带偏,这不是刁难,是产业链话语权的正常体现。你有求于我,就得尊重我的规则,这才是公平的合作逻辑。 你觉得欧盟会为了稀土放宽对华限制吗?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