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郭台铭能说出这话,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这些年在商场和政坛摸爬滚打后的切身体会。他这辈子的根基都在鸿海集团,而鸿海的半条命都系在大陆身上。从上世纪80年代把工厂搬来大陆,靠着这里的供应链、劳动力和市场,才把富士康做成全球电子代工的老大。 可前几年他一门心思想搞政治,又是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又是发表些模棱两可的言论,结果企业立马跟着受影响——大陆几次查他工厂的税务和土地问题,虽然罚得不多,但信号很明确:两岸关系搞僵了,企业生意没法顺顺当当做。 后来他又想把产能往印度搬,说要转3000亿的生意过去,结果印度工厂天天罢工,工人嫌宿舍差、工资低,本地供应链又跟不上,产品质量一塌糊涂,最后只能从大陆调工程师过去救火,折腾了好几年还是砸了招牌。这些跟头摔下来,他比谁都清楚:离开大陆这个“大靠山”,他的商业帝国根本撑不住。 更让他看清现实的,是台湾这几年依附美国的下场。民进党当局天天喊着“亲美抗陆”,把美国当救星,又是让台积电花千亿去美国建厂,又是买美国的高价武器,以为这样就能稳住局面。可去年美国说翻脸就翻脸,直接对台湾的芯片、精密机械这些当家产业加了32%的高关税,一下子就把台湾740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变成了烫手山芋。 中华经济研究院算过账,这一下可能让台湾丢9万个工作机会,GDP都得降0.6%。可民进党连句硬话都不敢说,反而赶紧表态“不报复”,还想以“零关税”跟美国谈判,简直是热脸贴冷屁股。郭台铭在商界混了几十年,最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哪是真心帮台湾?不过是把台湾当提款机和对付大陆的棋子,等榨干价值了,说扔就扔。这种依附,才是真的往“殖民地”的坑里跳。 他说“宁愿依附于大陆”,这话里的“依附”听着刺耳,其实藏着务实的精明。大陆从来不是要“控制”台湾,而是真金白银的互利。就拿ECFA来说,这些年给台湾的关税优惠都超过101亿美元了,相当于白给台湾企业省了一大笔钱。 以前台湾的水果、蔬菜运到大陆都是零关税,台南的果农靠着大陆市场,一年能多赚好几万。可这几年两岸关系紧张,大陆停了34项农产品的免税政策,台湾农业出口三年就跌了6亿多美元,其他市场根本补不上这个缺口。 郭台铭太清楚了,大陆是台湾最大的生意伙伴,台湾出口的四分之一都靠大陆,要是真跟大陆闹掰,台湾的经济早垮了。这种“依附”根本不是殖民地式的压迫,而是一家人互相帮衬,就像孩子靠着父母过日子,踏实又安稳。 还有个关键点,郭台铭看透了“大国支持”的本质区别。美国的“支持”是带钩子的,给点好处就得签不平等条约,把台湾的产业、资源都绑在美国战车上。而大陆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因为两岸同根同源,本来就是一家人。他的富士康在大陆,不仅能拿到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还能接入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从一颗小小的螺丝到精密的芯片,在大陆300公里范围内就能配齐,这在其他地方根本做不到。前两年他的郑州工厂遇到困难,大陆地方政府马上帮着协调员工和物资,这才稳住了苹果的订单。这种支持,是外人永远给不了的。 郭台铭说这话,还有层深意是想点醒台湾的政治人物。这些年民进党天天喊“台独”口号,把台湾往绝路上带,却从不提老百姓的饭碗问题。他作为商界大佬,亲眼看着台商因为两岸关系紧张不敢投资,看着果农的水果烂在仓库,看着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他故意用“殖民地”这种重话,就是要戳破民进党“亲美”的谎言——跟着美国走,最后只会被当成弃子,日子越过越惨;而跟大陆站在一起,才有饭吃、有未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就是最实在的生存逻辑。 其实郭台铭的话里,还有对两岸关系最朴素的认知: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像左手和右手,分开了都不灵活。台湾没有大陆当靠山,在国际上根本站不稳脚跟,只能被大国当棋子摆弄;而大陆也需要台湾的产业互补,一起把经济做得更大。他以前可能也有过投机的心思,但摔过跟头后终于明白,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不是空话,是用真金白银和企业兴衰换来的真理。 现在台湾有不少人还被“台独”言论蒙在鼓里,觉得靠美国能过上好日子。郭台铭站出来说这话,就是想用自己的经历敲个警钟:别再傻了,美国靠不住,只有跟大陆搞好关系,台湾才能有安稳日子过。这话说得直白,甚至有点糙,但句句都是大实话——毕竟吃饭穿衣这些实在事,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