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红军城完全封闭了包围圈,东面卫星城季米特洛夫的乌军彻底成了瓮中之鳖,这下就算想跑都跑不出去了,命运就两种:要么投降,要么死。 这种“关门捉贼”的战术,俄军看来是下了狠心要执行到底,他们甚至摆出了三层包围圈,就是不让乌军有溜掉的机会。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虽然亲自跑到前线指挥所督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他这趟更可能是为了在赫里希涅那边赶紧捣鼓出一条新防线,而不是真指望能把被围的弟兄们救出来。 这种局面,难免让人想起之前马里乌波尔战役那会儿,乌军也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最后弹尽粮绝。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只不过这次俄军的包围速度更快,下手也更狠。 红军城这地方,可不是普普通通一个小城镇,它是乌克兰东部防线上的关键枢纽。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捏住了顿巴斯地区补给线的咽喉。 俄军这回能完成合围,说明他们在兵力调配和战术执行上,比战争初期要老练多了。他们在这个方向集结了差不多2.9万兵力,还有上百辆坦克和大量火炮,乌军跟他们比起来,人数差距达到了六比一,这仗确实难打。 而且俄军的打法也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蛮干,而是玩起了多路推进、分段包抄的把戏,同时用炮火和飞机轰炸不停消耗乌军。这种打法,既减少了自家伤亡,又一步步把对手逼向绝境。 被围的乌军各部处境也不太一样。第25旅被摁在季米特洛夫东南郊区,位置最靠里,想跑难度最大;第79旅在城区里边打边撤,想往红军城西南方向挪动。相比之下,第68旅运气稍好点,他们靠近包围圈西北边,那边似乎还有点缝隙。 但整体来看,情况都不妙,据说有些部队的弹药和医疗品只够撑几天了。 俄军现在用的战术,有点像他们自己宣传的“狼猎”战术,就是把突击队分成好几个小组,慢慢压缩包围圈,把乌军士兵往死角里逼,不让他们躲在工事里,逼他们投降。这种心理战和军事压力双管齐下,对守军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 再把视线拉回之前的关键战役。马里乌波尔那场恶战,乌军也是凭借坚固工事死守了很久,特别是亚速钢铁厂,简直像个地下堡垒。 但最后,在孤立无援、后勤彻底断掉的情况下,守军还是不得不走了出来。那场战役给了俄军深刻的教训,也让他们学乖了。 现在他们对付红军城,明显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更注重切断所有补给线,实行彻底孤立。同时,他们也不再急于强攻,而是依靠绝对的火力优势,像压路机一样慢慢碾磨乌军的防御。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这次视察异常低调,连张公开照片都没有,这和他以往高调作风格格不入。这很可能说明前线情况已经糟糕到没法炫耀了,甚至可能是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也就是放弃救援被围部队,转而全力构筑下一道防线。 乌克兰政府现在压力山大,他们得硬撑着不能让国内士气崩盘,还得不断向西方盟友要援助。 但战场是残酷的,红军队的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这将对整个战线产生连锁反应。乌军之后很可能得被迫收缩防线,俄军则会趁机扑向顿巴斯腹地,夺取更多战略主动权。 俄军能打出红军城这样的包围战,也跟他们这几年在实战中不断进化有关。第一次车臣战争那会儿,俄军打得那叫一个狼狈,对格罗兹尼的第一次进攻,因为战术僵化,装甲部队在城里吃尽了苦头。 但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他们就学聪明了,先是用猛烈轰炸切断车臣武装与外界的联系,完成合围后再用强击分队逐点清理,最终拿下了格罗兹尼。这种“关门捉贼”的策略,关键就在于“门”要关得紧,不能让敌人跑掉,然后才是怎么“捉贼”。 现在打红军城,俄军似乎把“门”关得很死,而且他们也不急着立刻“捉贼”,而是靠着优势兵力慢慢消耗,同时用无人机、电子战这些现代手段提高清剿效率。这种稳扎稳打的打法,对于被围的乌军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