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遭的世界充满了“存在物”:山川、河流、你、我、手机、咖啡、宇宙……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存在,为什么这些事物会“存在”?在所有这些“存在”之前或之后,是什么?如果一切都不存在,那会是怎样的状态? “存在”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细想却极其诡异。我们可以说某物存在,但“存在”本身是什么呢?“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永恒的、完满的。变化和虚空只是幻象。这对吗? 或许我们不应该问“存在是什么?”,而应该去追问 “存在如何显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现成的属性,而是一个动态的、发生着的事件。 只有我们这种存在者,会去追问自己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方式就是 “在世之在” ——我们总是已经沉浸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其他存在者打交道,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着存在。 虚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存在得以显现的背景。就像光明只有在黑暗的映衬下才能被我们感知一样,存在物也必须在“非存在”的背景下才能凸显出来。 如果说“存在”难以定义,那么“虚无”就更甚,因为我们无法正面描述它。我们不能说“虚无是什么”,因为一旦我们去言说、去思考它,我们就已经把它变成了一个“思想的对象”,从而赋予了它某种意义上的“存在”。“虚无”是存在的完全缺席。它不是“空无一物的空间”(因为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存在),而是连“空”这个概念都不存在的状态。理解吗?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意识中内置了这种“虚无化”的能力——即能够否定现状、设想可能性、说“不”——我们才是自由的。意识就像是一个存在实体中的“空无”,这个空无使我们能从因果中挣脱出来,进行选择和创造,让我们再次相信“自由意志”。 所以,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是麻木地沉沦于日常,还是勇敢地面对虚无,从而承担起自己存在的自由与责任? 看来,这个世界不总是悲观的,有事没事,来杯咖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