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

陈砚之 2025-11-05 18:01:25

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可刚踏上日本农田,王震将军就两眼放光盯上一台“铁疙瘩”,当场拍板:“这玩意儿,违令也得扛回国!” 王震早年出身湖南浏阳贫农家庭,少年时辍学进厂当学徒,很快投身工人运动。1924年他组织罢工,次年任纠察队队长,领导街头抗议。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转入武装斗争,率队在湘赣边区打游击,建立根据地。部队从数十人壮大到几千人,他指挥多次反围剿,积累丰富作战经验。 长征期间,王震带红六军团殿后,穿越雪山草地时扛重机枪掩护主力,渡大渡河损失最小。抗日阶段,他领三五九旅进南泥湾开荒,部队砍荆棘修水渠,把荒坡变粮田,年产万余石粮食,自给自足打破封锁。1949年西进新疆,他清剿土匪稳定边疆,同时组织官兵播棉种麦,开垦百万亩沙漠边缘地,棉花产量从几千吨升到百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专注农业开发,任农垦部部长,推动全国屯田。他强调实际操作,引进机械化种植法,帮助边疆从荒漠走向丰产区。这些经历让他对农事了如指掌,总把农民生计摆在首位,推动土地从贫瘠到富饶的转变。 1957年秋,王震率三十多名农业专家赴日考察,当时两国无正式外交,行程处处敏感。出发前周恩来下达禁令,严禁购买任何日本物品,以避外交麻烦。王震领队落地后,团员们严格遵守,专心记录稻田管理和育秧技术。 考察关东平原时,王震注意到小型农机在水田作业,轻便灵活,适合小块地块。他了解这是手扶拖拉机,由久保田公司生产,功率小却多功能,能犁地耙土还拉货。相比国内笨重大型机,这款设备正好填补南方水田空白。王震评估其结构简单,国内工厂易仿制,对提高劳效有直接帮助。 继续行程,王震观察到农人用塑料薄膜覆盖作物,保湿保温效果好。薄膜材质聚乙烯,轻薄耐用,不仅防雨,还用于冬种反季节菜和育苗,产量提升明显。他询问生产工艺和应用范围,确认原料国内可供,技术门槛不高。这两项技术直击农业痛点,王震权衡后决定采购样品,尽管触及禁令。 采购过程,王震选一台拖拉机样机和一批薄膜,总花费近五百万日元,从团费支出。回国途中,他反复思考推广路径,确保样品安全过关。这决定源于对农效的考量,优先农民实际需求,而非一味避险。 回京后,王震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认可这些物品实用价值。中央批复推广,王震起草报告详述参数和试验数据。沈阳拖拉机厂拆解样机,几个月内产出国产版,价格低廉,多功能设计很快覆盖华北华南。到六十年代,保有量达数十万台,推动小农机械化进程。 塑料薄膜技术落地迅速,1978年王震任副总理,协调石油部供应原料,从日本引进完整覆盖法。他在新疆石河子垦区首推,三万多亩棉田应用后,亩产从七十斤增至两百七十斤,纤维质量提升。1981年邓小平视察时,肯定这项技术在边疆的带头作用。 王震一生投身农业边疆,直至1993年逝世,享年八十五岁。他的工作让戈壁变粮仓,棉花成战略储备。这些贡献源于对实干的坚持,总把增产增收落到实处。

0 阅读:322

猜你喜欢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