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   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港币,2014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巨额财产

红日观全局 2025-11-05 17:18:21

邵逸夫是个谜!   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港币,2014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巨额财产却无人继承。   2014年初香港一座殡仪馆内,一场低调而沉重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没有子孙绕膝,甚至连他的四个子女也没有出现,这场追悼会的主人,是香港影视和慈善界的传奇人物,邵逸夫。   他活了107岁,留下23.8亿港币的庞大财富,却没有一个亲生子女愿意继承。   他的名字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娱乐帝国,也代表着捐赠3万幢“逸夫楼”的慈善精神,但在他辞世的那一天,身边却空无一人。   他曾是香港最有权势的电影大佬之一,TVB的创造者,华语影坛的掌舵人,更是在内地教育领域默默行走近三十年的慈善家。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开启了他在影视领域的封神之路。   邵氏电影一度成为华语电影的代名词,周润发、刘德华、林青霞、赵雅芝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在他的公司里崭露头角。   到了1967年,他又一手创立TVB,打造出电视黄金时代,掀起港剧风潮,也塑造了整个华人世界的荧屏文化。   但在聚光灯背后,他更令内地人铭记的,或许是他低调而持续的公益事业。自1985年起,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在中国内地开展教育捐赠。   到2012年为止,他的慈善总额已达47.5亿港币,在全国范围内援建了超过6000个教育项目,捐建了3万多幢“逸夫楼”,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求学路上,或多或少都曾与“逸夫”二字擦肩而过。   他曾说:“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能为孩子们留下一片读书的天地,比什么都重要。”   1990年中国政府将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而1977年,他已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事业与荣誉加身,邵逸夫的人生看似无懈可击。然而亲情的裂痕,却早已在悄无声息中蔓延。   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结婚,育有两子两女。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生活被事业彻底填满。   孩子们先后被送往新加坡,由亲戚代为抚养。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做法也许并不罕见,但在子女的眼中,父亲的缺席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漠视。   1952年,邵逸夫结识年轻歌手方逸华,感情逐渐升温。尽管此后多年未正式结婚,但方逸华始终是邵逸夫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   这段关系持续了45年,直到1997年,90岁高龄的邵逸夫正式迎娶方逸华。   而就在他与方逸华登记结婚的那一年,父子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彻底断裂。四个子女在知道婚讯后,选择与父亲划清界限。   长子邵维铭与次子邵维钟远居新加坡,从事房地产业务,两位女儿则更为低调,很少公开露面,从那之后,家人之间再无往来。   这场家庭裂痕的背后,既有感情的缺位,也有权力的交接。方逸华不仅成为邵逸夫的伴侣,也逐步进入邵氏集团核心管理层。   在邵逸夫晚年,几乎所有事务都由方逸华全权处理,子女则彻底被排除在集团之外。   有人评价说,这是邵逸夫有意为之,是他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清算”;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一贯“公私分明”的做事风格使然。   最令人唏嘘的还是他百年人生最后的归宿,当他在2014年1月7日于家中安详离世后,不仅没有子女为其守灵,甚至连遗产继承也无人问津。   23.8亿港元的巨额遗产,最终悉数流向邵逸夫基金,继续用于慈善用途。   有人说,邵逸夫是事业上的巨人,却是家庭中的失败者。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将所有的热情与执念,投掷给了大众,而非家庭。   他一生捐赠超过47亿港元,建起3万幢教学楼,惠及无数寒门学子。   他的名字,镌刻在无数校园的墙面上,也留存在几代人的回忆中。他把财富还给了社会,却没有把情感留给家人。   他的子女没有一个站出来继承他的事业,也没有一个为他在辞世时送终。他在慈善的道路上走得如此执着,却在亲情上落得这样的下场。   信息来源: 《“娱乐大亨”邵逸夫 百亿助学扶贫慈善家》——大公报

0 阅读:32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