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国人之所料! 中方刚答应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美国贸易代表就通告全球,宣布要继续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根据白宫10月28日发布的联合声明表示中方同意在2025年本作物季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承诺未来三年持续扩大进口规模,平均每年250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还表示将调整此前计划于10月9日开始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配合加强对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监管。 从协议文本上看,中方的让步非常具体,数字清晰、时间明确。 反观美方的承诺,则显得“临时”和“灵活”得多。美方称将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一年,并将部分芬太尼相关产品的关税下调至10%。 至于此前频繁提到的“50%规则”,即对中国企业在境外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实施连带制裁,也只是暂缓执行,未来是否恢复并未给出明确表态。 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太对等。中方落实的是实打实的采购,美方给的却是随时可能收回的“暂停”政策。 协议刚落地不久,美国这边就开始重新摆弄301调查的老剧本,格里尔10月30日以《1974年贸易法》为依据,正式对中国启动新一轮301调查。 理由是要核查中国是否履行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调查范围包括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老调重弹的议题。 选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发起调查,很难说是巧合,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内政考虑恐怕是背后的推手,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农业州选民一直是关键票仓。 特朗普时代的“对华强硬”路线在这些地区仍有市场,格里尔此举,无疑是给国内选民打了一针“强心剂”。 但另一层更深的考量,在于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从来就不只是贸易逆差。 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稀土、半导体、绿色能源技术上的自主突破,美国担忧失去对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主导权。 301调查就像是一个“备用按钮”,随时可以按下,用以施压和威慑。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1月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表示,中美之间的分歧应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通过调查、指责或单边行动来激化矛盾。 他还特别提到,两国元首此前会晤时曾达成重要共识,这种高层次的政治信任应当成为两国互动的指导原则,而不是反复无常的调查机制。 尽管美方动作频频,中方并未选择立刻中止协议内容。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大豆供应链的多元化。来自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进口正在增加,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自南美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67%,比去年同期增长9%。 这一趋势说明,即使履行对美采购承诺,中方也在为降低对美依赖做长期准备,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高度依赖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商品供应,尤其是在当前通胀持续高企的背景下,稳定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压低物价。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尤为突出,占全球精炼产能的90%以上。正因如此,美国才格外忌惮中国在这一战略资源上的调控能力。 而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近年来的自主攻关也让美方倍感压力。 对美国而言,中国既是贸易对象,又是战略对手,这种“又要又怕”的心理逻辑,注定使得双边关系时常陷入“你来我往”的拉锯状态。 国际上,对美国此番操作的反应也不一致,欧盟、日韩等国在稀土问题上并未与美方站在一条线上。 多国媒体指出,若美方持续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可能引发新一轮关税战,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 《金融时报》援引WTO内部报告指出,若主要经济体重启关税对抗,全球GDP或将因此损失高达7%。 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中方是否履约,而在于美方是否愿意信守承诺。一边签协议,一边搞调查,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从“协议签署即撕毁”到“谈判桌下藏筹码”,美方的信用已然被打上问号。而中国这边,则表现出相对的战略定力,用行动回应口号,以时间检验承诺。 这场看似围绕大豆采购的贸易风波,其实折射的是中美之间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 未来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不光取决于某一份协议的履行,更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找到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点。 如果美方继续把协议当作谈判工具而非稳定机制,那中方的“听其言观其行”恐怕还得继续下去。 信息来源: 《美贸易代表称将继续调查中国履约情况,外交部回应》——千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