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薛彤作琴 2025-11-05 11:35:37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回溯 2022 年冲突刚爆发时,俄罗斯的诉求很明确,就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当时北约东扩的脚步不断逼近,乌克兰多次释放 “入约” 信号,这让俄罗斯觉得国家安全红线被触碰。 要知道,从冷战结束后,北约已经先后五次东扩,成员国从 16 个增加到 30 多个,直抵俄罗斯边境,俄罗斯一直担心北约的军事设施会部署到乌克兰境内,那样的话,莫斯科到北约导弹发射点的距离将缩短到几百公里。 所以最初的军事行动,更像是对北约东扩的强硬回应,希望用武力逼乌克兰放弃入约想法,达成 “去军事化、去纳粹化” 的目标。 但局势很快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欧美国家的介入程度远超俄罗斯想象。德国光是军事援助就给了乌克兰 280 亿欧元,送来了 “豹 1” 主战坦克、“爱国者” 导弹发射器这些重型装备,意大利更是批准军援能持续到 2025 年底,芬兰、瑞典也跟着表态要长期支持乌克兰。 更关键的是,北约不仅给武器,还帮着培训乌军人员,美国甚至把卫星情报直接共享给乌军,等于变相直接卷入了冲突。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发现自己面对的早已不只是乌克兰军队,而是整个西方的军事体系,要是这时候收手,等于承认西方的施压有效,以后在国际上只会更被动。 随着冲突持续,那些被控制的领土也让俄罗斯的目标有了新的落点。克里米亚是黑海的关键出海口,俄罗斯海军的黑海舰队就驻扎在那里,掌控这里就能牢牢守住南方的海洋门户。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煤矿、钢铁厂是硬通货,这些工业资源直接能支撑俄罗斯的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南部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更厉害,作为乌克兰的 “粮仓”,小麦和玉米产量极高,现在成了俄罗斯的粮食储备补充,扎波罗热核电站这个欧洲最大的核电设施,还能把电力并入俄罗斯电网,稳定能源供应。 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经济转向亚洲市场,这些新领土的资源正好补上了产业链的短板,等于给经济加了层保险。 国内的民意基础也成了不能收手的重要原因。普京多次在讲话里强调,这些领土是 “历史遗产”,是斯拉夫文明的一部分,保护当地俄语居民的权益是 “正义之举”。 这种宣传在俄罗斯国内很有市场,1 亿多人口里,不少人都在意国家的国际地位,看到军队拿下这么多土地,觉得是 “硬气” 的表现。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虽然民众对物价上涨有不满,但对冲突的支持率一直不低,要是现在撤军,不仅之前的牺牲白费了,还没法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 更现实的是,俄罗斯的经济扛住了制裁的冲击,给了持续作战的底气。2023 年经济增速回升到 3.6%,2024 年更是涨到 4.1%,靠的就是 “有油有粮有枪” 的堡垒经济底子。 西方企业撤离后,本土企业迅速填补空白,军工订单还带动了机械制造、冶金等行业增长。虽然通胀和劳动力短缺是问题,但普京政府通过调控利率、拓展能源出口通道等手段,稳住了宏观经济。 现在的战场态势也让俄罗斯有了耗下去的耐心。俄军正猛攻顿涅茨克的红军城,这座交通枢纽要是拿下,就能切断乌军的补给走廊,直逼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重镇。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都承认,占领这里会是俄军的重大胜利,还可能动摇西方的援乌决心。 俄罗斯清楚,西方不会为了乌克兰直接出兵,只要自己稳住战线,拖到对方疲劳,最终就能把控制的领土变成既成事实。 从最初阻止入约,到如今应对西方介入、掌控战略资源,俄罗斯的目标随着三年战事不断调整。对它来说,现在收手代价太大,只有继续打下去,才能把战场优势转化为长远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这或许就是这场冲突迟迟没有结束的核心原因。 信息来源:元衡防务:俄军打下来的领土,其实已经足够给 1 亿俄罗斯人一个交代了!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