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又被问到点子上了:中国要不要去拉“盟友”,这事今天热起来了! 据最新报

勇者高山 2025-11-05 03:27:50

急报!又被问到点子上了:中国要不要去拉“盟友”,这事今天热起来了! 据最新报道,相关部门宣布了坚持不结盟、扩大互利合作的最新立场表达,并公布了一批对外合作项目推进进度。这一步合时宜,但考验还在后面,执行细节和长期维护才是硬杠杆。我看这变化来得稳。 1965到1968年,中国成规模向越南北方派出防空兵、工兵等部队支援,运输物资不断线;有研究统计,轮换兵力达到大规模量级。对照不少国家靠军事同盟把彼此绑定,像北约的共同防务条款,一家有事大家上场。结果一旦局势逆转,关系就容易急转弯,1979年中越边境爆发冲突就是清晰的例子。回到主题,单靠军事纽带不稳,把命门交给别人不划算。 19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中国长期给成套设备、贷款和专家团队;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阿方还主动支持过中国。可到1978年双方公开决裂,援助戛然而止。这个反差说明,靠情感加物资堆起来的关系,遇到利益分岔口就可能散场。核心点依旧是可持续,得用可计算、可兑现的合作把关系拴在共同收益上。 到了2010年代,“一带一路”开始把合作落到项目上。印尼雅万高铁在2023年通车,雅加达到万隆的通行时间明显压缩;肯尼亚蒙内铁路投运后,港口到内陆的货运更准点、更顺畅。这种做法和“你打我帮”的同盟逻辑不同,重心在把交通、能源、产业链这些具体环节做扎实,彼此收益直接能看见,黏性自然更强。 再把时间线拉到近两年,区域贸易协定生效后,关税逐步下调,东亚内部的货物流动更密;同一时期,北约内部围绕费用和任务分摊时有分歧的公开报道。两相对照,中国这套“不结盟+项目合作”的路子,减少被动卷入别人冲突的概率,同时把合作放在能量化的清单上,长期运转成本更可控。 收个尾:立场很清楚——少做出兵承诺,多做可落地的工程、通道和产业配套。把风险留在自己可控范围,把合作做成多年能跑的机制。这条路不热闹,但稳,能把圈子越做越扎实。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勇者高山

勇者高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