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在印度有人击毙了一头吃人老虎,然而,当大家检查老虎尸体时却发现了一个

陈砚之 2025-11-04 18:55:12

1905年,在印度有人击毙了一头吃人老虎,然而,当大家检查老虎尸体时却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只老虎原来是住在尼泊尔的,当年在尼泊尔扎姆帕瓦特村,就陆续有人莫名其妙地失踪,但最后大家只找到了他们的衣服和遗骨,而且骨头上都带有很深的牙齿咬痕。 吉姆·科贝特出生在1875年7月25日的印度奈尼塔尔,那里是个山区小镇,他的父母是英国后裔,在当地定居。他是家里13个孩子中的第八个,父亲当邮政局长,母亲管理家庭事务。从小他就跟兄弟姐妹在森林里玩耍,学会辨认动物足迹和叫声,这让他对丛林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年后,他加入印度铁路公司,当检查员,负责货物运输线路,这份工作让他经常穿越偏远地区,积累了不少野外经验。他用步枪练习射击,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猎手,针对那些威胁人类的野兽。 1907年,政府找他帮忙追踪一头在库马翁地区活动的雌性孟加拉虎,那是他第一次正式猎杀吃人老虎。从那以后,他继续处理类似问题,杀掉了多头老虎和豹子,比如鲁德拉普拉耶格豹,那头豹子杀了上百人。他每次行动都记录细节,包括足迹分析和射击位置,这帮助他理解动物行为模式。1920年代,他开始转变思路,不再只想着猎杀,而是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帮政府选定保护区位置,确保栖息地不被破坏。 1936年,印度第一个国家公园建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在那担任顾问,参与制定法规,限制随意猎杀。他在二战期间当军官,训练士兵丛林生存技能,比如设置陷阱和识别危险动物。1957年,印度独立后,他获得公民身份,继续在野外活动。晚年他移居肯尼亚,写书回忆狩猎经历,直到1966年4月19日因心脏病去世。他的生活从猎人转为保护者,影响了很多人对自然的看法。 吉姆·科贝特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在1862年移居奈尼塔尔,他在那长大,经常探索周围的森林和河流。这让他早早掌握追踪技巧,比如分辨老虎爪印和豹子痕迹。年轻时,他不只当铁路检查员,还参与当地狩猎活动,针对吃人野兽,帮助村民摆脱威胁。他的狩猎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回应政府和社区的求助,总共杀了19头老虎和14头豹子,这些动物加起来害死了1200多人。 转向保护工作后,他和林业官员合作,勘察地形,选择适合老虎生存的区域。他推动立法,禁止偷猎,并组织巡逻队监视违规行为。二战中,他开设训练营,教士兵在丛林中导航和避险,这些技能基于他多年的野外积累。移居肯尼亚后,他住在乡村,继续写作,描述过去经历,包括武器使用和动物习性观察。他的书成了野生动物研究的参考资料。 19世纪末,一头雌性孟加拉虎在尼泊尔西部鲁帕尔村附近开始攻击人类。村民们报告多人失踪,只找到衣服碎片和骨骼,骨骼上有牙印。这头虎活动范围扩大,杀了约200人。尼泊尔军队组织围捕,一名猎人射中它的下巴,导致犬齿断裂。这伤口让它没法正常捕猎野生动物,只能转向人类作为更容易的目标。它逃离尼泊尔,跨过边境进入印度库马翁地区,继续袭击,在那杀了236人,总计受害者达436人。 1907年春,这头虎在钱帕瓦特附近杀死一名16岁女孩,留下血迹。吉姆·科贝特跟随痕迹,追踪足迹。他组织当地人协助,设置埋伏点。当虎出现时,他开枪击中肩部和胸部,将它杀死。检查尸体显示,下巴有旧伤,犬齿损坏,这解释了它吃人行为。尸体长约2.9米。这头虎成了历史上杀人数最多的老虎,引发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伤病和人类冲突的思考。 虎在尼泊尔首次袭击时,村民们在田间干活,有人采集草料,突然失踪,别人赶来只见地面有拖拽痕迹和散落衣物。军队围捕中,士兵们用火把和枪搜索,一名猎人瞄准影子,开火击中下巴,虎逃走留下伤痕。进入印度后,它在山区游荡,袭击河边取水的人,留下骨骼残片。吉姆·科贝特追踪时,沿着小径前行,看到爪印和拖拽迹象。他布置绳索和诱饵,虎现身后,他扣动扳机,子弹穿透皮毛,虎倒地。 这头虎的伤病改变了它的捕食习惯,本来老虎偏好野生猎物,但下巴问题让它转向村庄边缘的人类。尼泊尔和印度的受害者多是妇女和儿童,因为他们常在野外劳作。政府多次尝试围捕失败,直到吉姆·科贝特介入。他用当地人提供的信息,分析虎的移动路径,选定埋伏地点。射杀后,测量尸体确认了伤口细节,这成了研究吃人老虎的重要案例。 吉姆·科贝特猎杀这头虎后,获得了猎杀吃人野兽的声誉。他继续追踪其他动物,比如潘纳尔虎和塔拉·德什豹,这些动物也杀了很多人。他前往不同地区,设置陷阱,用绳网围路径,等待机会开枪。1930年代,他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推动保护政策,用影像展示老虎饮水和豹子活动,帮助公众了解自然行为。 国家公园成立后,他担任顾问,巡视边界,检查围栏,指导守卫识别痕迹。他的工作奠定了印度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影响了后来的法规制定。晚年移居肯尼亚,他住在乡村房屋,撰写书籍,描述狩猎过程,包括追踪方法和武器细节。1966年,他因心脏病去世,去世前完成手稿,内容涉及野生动物观察。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