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0岁解放军师长周志坚,迎娶19岁女护士,谁知新婚当夜,周志坚却莫名失踪,许世友知道事情原委后,笑骂道:“好你个周志坚,结婚也不忘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夏天,胶东前线的野战医院里,19岁的护士矫明每天都会路过那间病房,里面躺着一个满身伤疤的师长,左手和大腿被流弹击中,伤口位置让男医生都觉得棘手,周志坚这个名字很快在医院传开,不是因为军衔,而是因为这个30岁的军人从不喊疼,伤口换药时眉头都不皱一下。 矫明负责护理工作,给周志坚换药时发现这个师长身上到处都是旧伤疤,胸前、后背、胳膊上密密麻麻,周志坚话不多,偶尔会问问前线战况,问得很详细,从火力配置到地形特点,矫明虽然是护士,但在部队待久了也懂些军事,两人竟然能聊到一起,医院的王书记看在眼里,觉得这两个人性格互补,一个太刚一个太柔,搭配起来正好。 伤愈出院前,周志坚收到了组织的批复,同意婚姻申请,婚礼安排在部队操场上,炊事班准备了几个菜,战友们围成一圈鼓掌祝贺,矫明穿着借来的旧军装,胸前别着用红布条做的花朵,周志坚站在她身边,军装洗得发白但很整齐,没有婚纱,没有戒指,甚至没有像样的婚房,只是把两个人的行李搬到一间小屋里。 夜深了,战友们陆续散去,新房里点亮了油灯,矫明坐在床边,有些紧张也有些期待,这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夜晚,周志坚给妻子倒了盆热水,自己却穿上了军装,勤务员匆匆跑来报告,前沿侦察员发现敌情有变,可能有夜袭行动,周志坚沉默了几秒钟,拿起配枪走向门口。 周志坚消失在夜色中,留下矫明独自坐在新房里,她没有哭泣,也没有抱怨,只是静静地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天快亮时,矫明做了个决定,把新房让给刚换防下来的伤员休息,自己回到医护站值夜班,这个选择看起来很简单,但背后体现的是军人家属的觉悟。 周志坚直奔前沿阵地,带着营长重新检查每一个火力点的位置,防坦克壕的深度不够,机枪的射界被树木遮挡,工事的覆盖层太薄,周志坚逐一指出问题,让工兵连连夜加固,凌晨时分,国民党军果然发动夜袭,但因为工事坚固,攻击很快被击退,如果没有那次临时加固,后果不堪设想。 消息传到指挥部,许世友得知周志坚新婚夜离开新房去检查阵地,先是愤怒后是欣慰,这种做法在外人看来不近人情,但在军人眼里却是职责所在,战争年代容不得半点疏忽,哪怕是新婚夜也不例外,周志坚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军人本色,什么叫责任担当。 婚后的日子里,周志坚和矫明聚少离多,部队要转移,周志坚在前线指挥,矫明在后方医院工作,有时候几个月见不到面,见面时也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分开,这种生活对普通夫妻来说难以承受,但对军人家庭来说却是常态,矫明从不抱怨,总是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 许世友后来经常提起这件事,说周志坚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把打仗当成天职,新婚夜的选择看似无情,实际上体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这种忠诚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个人情感的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坚和矫明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两人育有子女,组成了完整的家庭,周志坚在军队担任要职,矫明也成为了军医,回首往昔,那个新婚夜的选择成为他们婚姻生活的写照: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感情,职责重于儿女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