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有100多亿只,体重百斤却无人食用,当地人给出答案:不敢吃。

叁号知识局 2025-11-04 16:25:46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有100多亿只,体重百斤却无人食用,当地人给出答案:不敢吃。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谁能想到一场持续百年的灾难,竟然是从几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开始的,十九世纪的澳大利亚,风景辽阔、草木丰盛,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绅士在圣诞节前夕兴致大发,从老家托人带来二十四只欧洲野兔。   他的想法很单纯——养着打猎玩,放生那天,他站在维多利亚州的自家牧场边,看着兔子蹦蹦跳跳钻进灌木丛,心里估计还挺得意:这下打猎不愁没目标了,谁料这二十四只兔子,日后成了整个澳洲的“祖宗级祸根”。   兔子在澳洲的日子,可以说是天赐的幸福,没天敌,草多得吃不完,气候也舒适,再加上它们的繁殖能力逆天,一年能生四窝,每窝五到十只,小兔子出生半年就能再生下一代。   科学家后来算过,如果条件足够好,一对兔子十八个月能繁衍出一百八十只,这样的速度,连计算器都嫌累,结果不到六十年,兔群就从奥斯汀家的牧场爬满了整个大陆,每年扩张一百多公里。   等人们回过神,草原秃了,土地被啃出坑,羊没草吃,农民叫苦连天,1920年时,野兔数量飙到上百亿——那可是人类的千倍以上。澳洲,成了“兔坠大陆”。   但问题远不止是吃草,兔子喜欢挖洞,地表被翻得像蜂窝,风一吹,土就跑了。牧场沙化,河岸塌陷,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一片片干裂的灰土。   更糟糕的是,本地的小动物活不下去了,鼠袋鼠、沙袋鼠这些原住民被挤到角落,有的干脆灭绝,人们这才意识到,那几只看似无害的小可爱,成了生态链上的“黑洞”。   澳洲人当然没坐以待毙,政府花了巨款修防兔围栏,从昆士兰一路拉到西澳,足有三千多公里长。   可兔子最擅长挖洞,围栏对它们来说就像门口多了点小装饰,没两年,它们照样钻过去。   后来政府开始用毒饵、放毒气,还引入病毒,1950年放出黏液瘤病毒时,全国欢呼,兔子死得一片接一片,草原似乎又绿了。   但好景不长,没几年幸存的兔子进化出抗体,继续繁殖,1990年代又上了兔出血症病毒,刚开始效果不错,后来照旧失效,兔子简直成了生物界的“打不死的小强”。   有人提出:这么多兔子,干脆吃了不就行了?澳洲人一听直摇头,吃?不敢,早年间,移民还会抓兔子炖汤,可自从病毒和毒饵上场,兔肉就成了高危食品。兔子体内可能残留毒素,身上还藏着寄生虫,像肝吸虫、肺线虫、带病菌的蜱虫,一口吃下去,风险太高。   五十年代就有农场主不信邪,捉了只野兔炖汤,结果上吐下泻躺了半个月,从那以后,大家都学乖了。   更何况,澳洲人从小吃牛羊海鲜,兔肉在他们眼里既“穷气”又怪味,超市里几乎找不到,偶尔能买到的,也是人工养殖的家兔,绝不会碰野生的那一类。   有人试图建立兔肉产业,结果发现太麻烦,野兔肉柴、腥,运输和检疫成本又高,没人愿意掏钱吃这玩意儿。   反倒是兔皮偶尔出口欧洲赚点小钱,可这点收益和上百亿澳元的农损比起来,不值一提。   于是灭兔成了“国家事业”,建围栏、撒毒饵、研究病毒,一年烧掉上亿预算,但兔群仍旧活得有滋有味,更讽刺的是,科学家发现澳洲野兔已经在基因上和祖先不同,毛色、体型更适应干旱高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能。   如今的澳洲,野兔数量依旧在两亿到三亿只之间,随气候起伏而涨跌,每逢雨季,青草疯长,它们的繁殖曲线也随之飙升,农民种地得装铁网,牧场得备毒饵,政府每年还得开会研究新病毒株,有人开玩笑说:“澳洲的国兽,应该改成兔子。”但笑声里,全是无奈。   回头看这一切,不过是人类自作聪明的一场闹剧,奥斯汀当年想的是猎物,结果猎成了祸根。   生态从来不是能随意摆弄的积木,你搬走一块、添上另一块,平衡就崩了,澳大利亚的兔子故事,不只是动物泛滥的传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人类的短视与傲慢——当我们以为能主宰自然的时候,自然早已在暗地里写好了结局。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