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却说:“您

映天真 2025-11-04 16:10:04

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却说:“您已年迈,倘若我就此身怀有孕,恐怕会被家中怀疑,不如您留个证物给我吧!”这件证物后来果然救了她。 元代那位老文人姚燧,七十出头还遇上这么一档子事儿,侍妾伺候他洗澡,俩人亲近了。第二天她倒聪明,担心怀孕了家里人说闲话,就讨要个凭证。这证物后来真派上用场,救了她一命。到底啥玩意儿,能顶住家里的质疑? 姚燧出生在南宋末年的1238年,山西平阳人,家里世代念书。父亲姚枢是元朝开国功臣,早年投了蒙古军,帮着建了新朝。姚燧从小耳濡目染,读了不少书,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他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当了监察御史啥的。后来升到江浙行省左丞,管地方事儿。他为官讲究实打实,兴修水利,减免税赋,百姓日子好过些。巡视江南时,见水灾严重,就让工部修堤坝,疏河道,保了上万亩地。这份心气儿,搁今天说,就是为民办事不含糊。 他辞官是至大二年,大概1310年左右,回洛阳老家,建了个牧庵,专心读书写诗。闲下来游山玩水,嵩山少林都去过,墙上题了不少诗。编了《牧庵集》,上千篇诗文,清新不做作,寄托家国情。白朴他们后辈,都学他的笔触。姚燧这人刚正不阿,又有点儿洒脱,对女人从不摆架子。早年在大都喝酒聚会,遇上个歌伎,出身宋朝书香门第,家穷卖身进了乐籍。她唱曲儿时,姚燧听了,觉得不对劲,就问了问。她说父亲欠债太多,没法子。他一听,动了恻隐心,写信给宰相铁木迭儿。那宰相敬他才学,马上批了,除掉乐籍。 姚燧没就这么算了,把她托给身边黄球,让他娶回家。黄球是亲信,得了媳妇儿,还高升了。这事儿传开,士大夫们都夸他有仁义,不光怜惜,还帮到底。搁我们现在看,这不就是扶弱济困吗?合了那句老话,达则兼济天下。他一生没多收妾侍,正妻外也就晚年添了几个,平时兴趣在诗词上,不乱来。 转到晚年,这事儿就发生在至大三年夏,大概1311年。姚燧七十三岁了,身体还硬朗。侍妾小兰伺候他沐浴,两人亲热了。第二天,她担心起来,说老爷年纪大,万一怀孕,家里人准怀疑不是你的种,得留个证物证明清白。姚燧没生气,提笔在她的里衣上写了首诗。诗里大意是,八十来年春风再来一次,以后没了。就是说,这事儿就这一次,死了也希望家里善待她。搁当时,这诗就是铁证,字迹是他亲笔。 没多久,至大四年1314年,姚燧风寒卧床,平静走了,七十六岁,寿终正寝。丧事办得简单,子孙抬棺出城,埋在洛阳郊外。小兰果然怀了孕,生下个儿子,哭声壮实。家里长辈一见,议论开了,说她不干净,要赶出门。小兰拿出那件里衣,诗句在上面,黑字白布,谁都认得出姚燧的手笔。众人一看,闭了嘴,从此她带着孩子在姚家过日子,家里供养着,没人再闹。 这故事听着简单,里头门道不少。姚燧为啥写这诗?不光是为小兰,更是为自家后人留个交代。他一生清廉,游山玩水,诗文传世,后世学子读着他的集子,还觉得亲切。晚年得子,在古时候是福气,证明他积德行善。搁我们共产党人看,这事儿体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担当,预谋长远,不让弱者吃亏。姚燧的仁心,合了我们的群众路线,帮人帮到底。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