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

探修説 2025-11-04 15:41:23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当年为了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数万名官兵带着农具、扛着行李,钻进了广袤的东北荒原。 那里原本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湿地和草原,蚊虫肆虐、寸草难生,大家靠着双手开荒、排水、修路,硬生生把 “北大荒” 变成了 “北大仓”。 半个世纪下来,这里成了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玉米、大豆一年年丰收,不光养活了上亿人,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扛下了大半担子,这份功劳怎么夸都不为过。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常年的大规模开垦,慢慢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北大荒所在的三江平原,本来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区,湿地就像 “地球之肾”,能蓄水、调洪、净化水质,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但为了种粮食,大片湿地被排干、填埋,原本的草原变成了耕地,结果就是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黑土层一年比一年薄。 要知道,东北的黑土是亿万年形成的 “宝贝土”,肥力足、透气性好,可常年耕种加上不合理的灌溉,黑土层已经从原来的几十厘米变薄到现在的十几厘米,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十年,这片土地就可能变成贫瘠的盐碱地,到时候想种粮食都种不了。 更要命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前北大荒里随处可见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数量越来越少; 湿地减少后,当地的气候也变得不稳定,旱涝灾害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大片农田被淹,反而影响粮食收成。 还有水资源问题,大规模种植需要大量灌溉,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光影响农业生产,连周边居民的饮用水都受了影响。 这些问题积累下来,已经不是 “多种点粮食” 能弥补的了 —— 要是生态崩了,北大仓迟早会变回北大荒,到时候损失的可就不是几百亿斤粮食,而是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 而且现在搞 “退耕还荒”,不是把所有耕地都荒了,而是 “科学退、有序还”。那些生态脆弱、坡度大、容易水土流失的耕地,还有原本就是湿地、草原的区域,先退下来种上树、恢复湿地; 而那些土壤肥沃、条件好的核心耕地,不仅不会荒,还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用更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 简单说,就是 “减量化、高质量”,放弃那些靠破坏生态换来的低产田,把精力放在保住优质田、提高单位产量上,这样算下来,粮食总产量不仅不会减,还能更稳定。 还有个关键原因,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已经不是 “能不能吃饱”,而是 “能不能吃得好、吃得稳”。这些年我国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杂交水稻、高产玉米等品种推广,加上其他粮食产区的稳定产出,全国粮食总产量一直稳中有升,完全能满足国内需求。 这时候把北大仓的部分耕地退出来恢复生态,既不会影响粮食供应,又能修复被破坏的环境,相当于给土地 “休养生息” 的机会,等生态好了,黑土肥力恢复了,未来这里还能继续为国家扛粮食重任,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可能有人会说,那当初开垦不就白费功夫了? 其实不然,当年的开垦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危机,让我们摆脱了 “饿肚子” 的困境,功劳不可磨灭; 而现在的 “退耕还荒”,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平衡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做出的更科学的选择。 时代变了,需求也变了,以前是 “不惜一切代价要粮食”,现在是 “既要粮食安全,也要生态安全”,这是国家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现在去北大荒看看,那些退下来的耕地已经慢慢长出了野草、恢复了湿地,丹顶鹤等鸟类又回来了,地下水位也在慢慢回升。 虽然短期内少了一些耕地,但从长远来看,保住了黑土、修复了生态,就是保住了未来的粮食产能,保住了这片土地的生机。 这哪是 “不要粮食”,分明是用一时的 “减法”,换长久的 “加法”,是笔最划算的生态账、民生账、长远账。

0 阅读:59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0

用户10xxx70

4
2025-11-05 04:47

为了圈地卖

用户32xxx54

用户32xxx54

3
2025-11-05 05:58

为了归还俄国

搞笑嘣嘣响

搞笑嘣嘣响

1
2025-11-04 22:38

好地要多种楼,水稻便要上山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