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感到非常的憋屈,但是还是不得不给我们主动打电话!很显然,从这一刻起,德国肯定意识到了,德国要换一种心态跟我们打交道了,各国估计也看见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11月3日,在中德进行外长级通话之后,中方的新闻稿中罕见的使用了应德国外长的请求,而不是应约来形容这次通话。 很显然,外交辞令里的每个字都跟秤砣似的,分量藏得极深,这次中德外长通话里的 “应德国外长请求”,就是把主动权明晃晃摆上台面的信号,比 “应约” 两个字的含金量差着好几个层级,背后全是德国那边骑虎难下的窘迫。 这事得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那波操作说起,一周前还硬气地临时取消访华,理由扯得不行,说 “会谈安排不够充分”,可谁都知道,部长级别的外交行程都是提前数周甚至数月敲定的,临了放鸽子,说白了就是想摆摆架子,搞点 “麦克风外交” 刷存在感。 取消行程前他还对着媒体放话,一会儿指责中国稀土出口管制 “让人担忧”,一会儿又在台湾问题上玩模糊话术,说德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得自己说了算”,合着是想一边占便宜一边挑毛病,算盘打得全世界都听见了。 可他万万没算到,这架子刚摆出去就玩砸了,国内的压力跟潮水似的涌过来。社民党直接批评他 “危及双边关系”,绿党副议长都急了,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对话不是对立,连执政联盟内部都没达成一致。 更要命的是企业界的反应,宝马、巴斯夫、西门子的掌门连夜往总理府打电话,就问在中国新建的工厂许可证还能不能拿到,德国工业联合会更是直接表示遗憾,说企业急需双边关系的清晰度。 毕竟经济账骗不了人,2025 年前八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已经冲到 1634 亿欧元,直接把美国的 1628 亿欧元甩在身后,中国重新坐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汉堡港近三成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来自中国,这些数字背后全是德国企业的饭碗。 瓦德富尔大概没掂量过,现在的德国早就不是能随便拿对华关系当筹码的年代了。就说汽车行业,大众狼堡工厂因为芯片短缺被迫停产高尔夫车型,一天就得亏 1.05 亿欧元,而这些芯片偏偏依赖中国供应链,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一被限制出口,德国车企的芯片库存撑不了 72 小时。 更打脸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销量半年就翻了倍,比亚迪的市占率都冲到 12.7% 了,反观德国对华汽车出口去年直接降了 17.3%,曾经的优势产业眼看就要被反超。 科技领域的差距更让德国坐不住,专利分析机构都算出了,23 个前沿科技赛道里,中国在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早就领跑,光是核聚变专利就占了 48%,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都得用中国的超导磁体技术。 德国嘴上喊着 “去风险”,身体却很诚实,2024 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创了新高,近万家德企赖在中国市场,中小企业还在扎堆去中国考察,毕竟谁也不想跟市场和技术过不去。 这么多压力堆在一起,瓦德富尔哪还硬气得起来,只能乖乖主动打电话,态度跟之前比简直是 180 度大转弯,在电话里反复说 “高度重视对华关系”,还急着表态 “期待在中方方便时尽早访华”,连 “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都说得格外恳切。 而中方的回应也透着底气,王毅直接点破他的 “麦克风外交”,还提了句 “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这话戳得精准,经历过分裂之痛的德国哪还好意思在台湾问题上含糊。 说白了,这次 “应请求” 的措辞就是给全世界看的明白账: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芯片、新能源技术,需要稳住汉堡港的吞吐量,需要给国内企业一个交代,而中国根本不用急,毕竟贸易榜单和专利数据就在那摆着。 瓦德富尔这通电话打得憋屈却必须打,他自己清楚,再耗下去,损失的可不是一次访华机会,而是德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位置。这波操作也算给其他国家提了醒,现在跟中国打交道,早就不是摆架子能管用的年代了,得拿出真态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