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绕不开张汝京这个名字。 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之父”

小巷中踱步 2025-11-04 11:32:41

聊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绕不开张汝京这个名字。 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之父”的老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却用半生漂泊与坚定抉择,在海峡两岸划出了一条沉甸甸的报国轨迹。 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没有投机,只有一份藏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和在技术封锁、利益博弈中从未动摇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中,最值得回望与铭记的行业精神。 那年他毅然舍弃台湾的优渥生活,跨过海峡时心里再清楚不过:这一去,连户籍都要被抹去。台湾当局的处罚决定书送到面前,他只看了一眼就轻轻放下。什么户籍、什么身份,比起十四亿人需要的芯片,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 2000年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简直是在荒漠中求生存。全球77%的芯片产能集中在美日韩,我们连最基础的蚀刻机都要看人脸色。张汝京带着几个行李箱的技术资料,站在上海荒草丛生的工地前,却仿佛已经看见晶圆厂拔地而起的模样。 中芯国际初创时,外国专家撂下狠话:“中国人十年都搞不懂先进制程。”张汝京偏不信这个邪。他带着团队日夜攻坚,三年时间建成国内首座12英寸晶圆厂。那些年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凌晨,员工都说张总不是在车间,就是在去车间的路上。 最艰难的时刻来自老东家台积电的诉讼。跨国官司打得天昏地暗,对方律师团洋洋洒洒列出几百项指控。明知胜算渺茫,他却在法庭上挺直脊梁:“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堂堂正正。”最终虽然和解离场,他却为大陆保住了最珍贵的技术火种。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古稀老人至今仍奔波在芯片研发一线。从上海到青岛,从硅材料到封装测试,他像不知疲倦的传火者,在祖国大地上点燃一个又一个希望。他说过最动人的话是:“我这把年纪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中国芯。” 看看如今长江存储、中微半导体的崛起,哪家没有他培养的人才?他带出的工程师遍布产业链,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人算过,经他亲手栽培的芯片人才超过三千人,真正是桃李满天下。 当下美国持续加大芯片封锁力度,ASML光刻机进不来,EDA软件被禁运。越是这种时刻,越能体会张汝京当年破局的意义。他用二十年时间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磨出来。 那些唱衰中国芯片的人该醒醒了!从张汝京到现在的年轻工程师,中国人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从未改变。7纳米量产,5纳米在望,这条自主创新的路上,每个脚印都刻着前辈们的坚守与担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有人说“努力必定成功”你赞同吗?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小巷中踱步

小巷中踱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