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归来,95岁母亲一句话让人泪目

小巷中踱步 2025-11-04 11:32:39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老泪纵横,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当年,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沿海不少学校都停了学,14岁的黄旭华辗转到桂林求学,可每当日军的飞机袭来,他和同学们都要匆匆躲进防空洞。那种仓皇逃命的屈辱感油然而生,他攥着拳头愤愤不平:"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四处逃命!"他放弃了从医的理想,立志投身军工事业,他要造飞机,造军舰,造大炮,将鬼子赶出中国!为了明志,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黄旭华,意为旭日东升,振兴中华!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58年的一天,领导找到黄旭华,让他马上出差到北京协助工作。黄旭华以为只是普通的出差,一两天就回来了,连行李都没带。 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十个春秋。北京西郊那个不起眼的研究所,成了他隐姓埋名的起点。临行前领导只说了句"国家需要",他二话不说扎进荒草丛生的试验基地。家里妻子望着空荡荡的床铺,不知道丈夫去了哪里,连封信都收不到。 核潜艇研发何其艰难!当时全国连见过真潜艇的人都屈指可数。有人送来两只玩具潜艇,团队如获至宝,拆了装装了拆。黄旭华带着团队用最原始的计算尺,愣是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那些年他总说:"这辈子就算掉层皮,也要让核潜艇游起来!" 最让人揪心的是他母亲。每年春节,老人总要多摆一副碗筷。邻居问起儿子去向,她只能含糊地说"在外工作"。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首次披露"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老人捧着杂志泪如雨下——那个"失踪"三十年的儿子,原来在为国家造"镇国重器"。 1988年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坚持亲自下潜。这是世界首位总设计师亲身参与极限试验。他笑着说:"万一回不来,这就是我的归宿。"当潜艇突破极限深度,艇体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时,他镇定自若地在日志上写下:"一切正常"。 这次成功上浮后,他特意绕道回家。三十年前离开时还是青丝少年,归来已是花甲老人。母亲颤巍巍抚摸儿子花白的头发,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泪水。这位为大国重器操劳半生的科学家,此刻只是母亲眼中"失而复得"的孩子。 黄旭华团队的付出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时间缩短了整整两年。没有他们的坚守,哪有今日的碧海安宁?这群默默无闻的国士,用一生诠释什么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如今年轻人总说生活太苦,可曾想过前辈们吃过的苦?在荒岛啃窝头算数据,与家人断绝联系数十载,这种牺牲岂是常人能想象?他们从不抱怨,因为心中有比个人得失更重要的东西——那片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华夏土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8
小巷中踱步

小巷中踱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