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陈砚之 2025-11-03 18:57:59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高伯龙192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原籍岑溪。那时候战乱不断,他从小就读桂林汉民中学,抗战一结束,又转到上海中学念高中。1947年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专攻理论物理,1951年毕业时拿下物理系优秀学生称号。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干了三年,主要搞物理研究。1954年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物理教员,教普通物理、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些课。学生反馈他讲得清楚,复杂公式拆开说,很快就升副教授,还进物理教授会。就这样,他在哈军工扎根教书,一直干到1970年代初。 钱学森送来的纸条一到国防科大,大家伙儿都犯嘀咕。这技术太生僻,国外封得死死的,国内零基础,谁上手谁倒霉。多数人选择绕道走。高伯龙不一样,他数理底子厚实,看完纸条就开始推公式算数据。1971年钱学森建议下,他调入激光研究实验室。过了几年,1975年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他直接抛出四频差动方案。这方案在当时听着大胆,美国人搞二频的都半途而废,他却认定中国工艺适合这个路子。会后他领队直奔实验室,埋头干起来。 高伯龙一上手,就直击要害。团队卡在离子噪音上好几年,他用一周时间靠物理功底给破解了。成员们跟着他推导方程,思路豁然开朗。接下来几年,他们天天泡实验室,夏天不开风扇,精度要求高,就这么扛着。1978年,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终于转起来了。这东西是导航核心,能给导弹飞机装上精准眼睛。样机一出,证明方向对头,高伯龙的判断站住了脚。 1984年,美国人公开扔掉四频差动路径,说不靠谱。国内有人动摇,想跟着改。高伯龙不干,他分析美国方案有毛病,中国四频理论上行得通,就咬牙坚持。光学薄膜成大难题,国内没设备测质量。他带队自力更生,用食堂废旧桌椅拆钢材,焊点焊机、高压电源,硬造出DF膜片测试仪。薄膜质量上去了,陀螺精度跟着飞跃。这一步,彻底摆脱国外掐脖子。 1993年,样机鉴定时突然出故障,数据飘忽。团队急了,高伯龙拍板重设计结构,花一年多时间改尺寸调参数。同期,他们还搞定高性能激光器,性能国际顶尖。1995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正式定型,各项指标超国际水平。中国人用20多年,追上美国几十年积累。高伯龙团队的成果,直接装上飞机、舰船、导弹,从此导航靠自己。 成果落地后,高伯龙没停步。陀螺装备多型武器,卫星上天时精度稳如老狗。他继续带队,2007年推空间环路四频差动激光陀螺,适应太空环境。晚年他常穿背心敲键盘,优化算法,病床上还审报告。83岁能走一公里,坚持到最后。2017年12月6日,他在长沙医院去世,享年89岁。他的技术到现在还守护国防。

0 阅读:1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