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只能说,美国飞行员和五角大楼的纳闷一点不奇怪,毕竟从 2021 年底到 2025 年中,南海和东海 180 多次空中接近事件里,七成以上都是歼 11 挑大梁,这老伙计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中美空中交锋的 “常驻嘉宾”,反倒让歼 20、歼 16 这些晚辈成了 “幕后大佬”。 先算笔最实在的账,打仗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空军也不例外。歼 11 单次任务成本才是歼 20 的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歼 16 的六成,美军天天派 RC-135、P-8A 这些慢悠悠的侦察机来晃悠,最高速度也就 0.75 马赫,跟高速上的慢车似的,犯不着动用歼 20 这种 “隐身跑车” 来当 “交通协管员”。 要知道歼 20 的隐身涂层金贵得很,每次飞行后维护都得进恒温机库,磨损一次修半个月,用它来伴飞侦察机,纯属高射炮打蚊子 —— 白瞎钱,还容易暴露雷达特征和电子参数,给美军送 “情报大礼包”。 再说歼 11 这老伙计虽然出身苏 - 27,但早被改得 “脱胎换骨” 了。歼 11B 换了国产 WS-10B 发动机,推力冲到 140 千牛以上,还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能到 150 公里,抗干扰能力比老型号提升 30%,挂着 2 枚霹雳 12 中距弹和 4 枚霹雳 8 格斗弹,对付侦察机绰绰有余。 2023 年 2 月,美军 P-8A 带着 CNN 记者闯南海,歼 11 从 152 米外贴上去伴飞一小时,飞行员的头盔都能被美军看清楚,全程稳稳当当,既没越界又足够有威慑力,这种 “分寸感” 可不是新机型能随便练出来的。 还有 2023 年那次,歼 11 直接逼近 B-52 轰炸机到 3 米内,夜间环境下都飞得稳如泰山,逼得美军机紧急转向,这精准操作靠的是升级的数字飞控系统,操纵精度比早期型号提高了 20%。 更关键的是歼 11 的 “家底子” 够厚,整个系列算下来有 300 多架,和歼 20、歼 16 的总数相当,海南、西沙、福建这些前沿基地全有部署,美军机刚靠近敏感空域,歼 11 十几分钟就能升空响应,比美军从关岛或日本基地飞过来快多了。 而且这机型服役二三十年,早融入空军的 “肌肉记忆”,新飞行员练 3 年就能熟练执行拦截任务,歼 20 飞行员还得多花 1 年练隐身战术,日常巡逻显然用歼 11 更省心。 地勤对它更是熟门熟路,95% 以上的零部件国产化,不用依赖进口,维护起来比歼 20 简单太多,就算高强度出动也能跟上保障,不像先进机型那样娇贵。 美军自己也该琢磨琢磨,他们来的大多是侦察机型,不是实战部署的 F-35,真犯不着中国动用歼 20。2025 年 7 月歼 20 和 F-35 在东海遇上过,双方保持距离,之后日常巡逻还是歼 11 顶上去,这就是梯次策略 —— 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2 年 12 月歼 11 逼近 RC-135 到 6 米,2025 年初又连续伴飞 P-8A 和 E-3 预警机,每次都控得住节奏,既没出事又达成了目的。 太平洋空军司令部统计的出场率 60% 以上,和五角大楼的 “七成” 数据对上了,这背后全是算透了的实用主义:用最划算的机型,干最频繁的活儿,还能藏着高端力量不暴露,顺便练了飞行员的实战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美军要是真派 F-35 来搞事,你看歼 20 会不会出来 “接招”,现在嘛,歼 11 这个 “老主力” 就足够应付这些日常 “串门” 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