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后,这些国家终于认清了自己地位。 俄罗斯,上不了桌了。没有所谓的三足鼎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现在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根本配不上其大国地位。它已经被美西方制裁废了,只能靠着丰富的资源苟延残喘,如果没有蘑菇遗产,可能早就成了餐桌上的肉了。 中美釜山会晤一落幕,不少国家心里那本“国际格局账本”算是彻底翻明白了。这场历时近两小时的对话,让全球看清了真正能左右世界走向的力量在哪,也让所谓“三足鼎立”的说法成了明眼人都不信的空话。 俄罗斯这些年总说自己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总理米舒斯京去年四月还在教育论坛上强调这一点,甚至搬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数据,说经济规模摸到了6.94万亿美元。 可内行都知道这算法水分多大,按国际通用的汇率法算,2024年俄罗斯GDP也就2.16万亿美元,在全球排第十一,连韩国都比不上。这种“自欺欺人”的排名,在中美动辄二十多万亿的经济体量面前,实在不够看。 经济基础撑不起大国架子的问题,早被美西方的制裁扒得明明白白,普京去年十一月提到制造业增长8.1%、机械制造业快20%的亮眼数据,可细究下去全是国防开支堆出来的泡沫。2024年俄罗斯联邦预算里,国防支出一下涨了68%,占了近三成开支,明年还打算继续加码。 说白了,所谓的工业复苏就是军工产业在“独挑大梁”,民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还是没起色,劳动力和资本短缺的老问题一点没解决,到三季度工业增速就从一季度的5.7%跌到了3.1%,九月干脆零增长了。 靠资源吃饭的老毛病更是没改,普京去年九月在能源周论坛上夸口亚太地区能源出口占比从39%冲到60%以上,90%都销往“友好国家”。可这光鲜数据背后藏着隐忧:非能源类产品出口占GDP比重才刚过12%,换句话说,经济命脉基本绑在石油、天然气上。 美西方一搞制裁,俄罗斯就只能靠压低能源价格抢市场,去年为了保住亚太份额,天然气价格比欧洲市场价低了近三成。这种“资源换生存”的玩法,跟“苟延残喘”没啥区别。 更要命的是制裁带来的连锁反应,贸易结算被卡脖子后,俄罗斯只能推卢布结算令,可即便如此,出口交易里卢布占比也才刚到39.9%。很多工业零件进不来,机床、芯片这些关键设备断供,导致民用汽车产量比2021年跌了40%。 民生领域也受牵连,货架上的进口日用品少了一半,物价涨幅连续半年超过10%,普通百姓日子并不好过。 能撑住场面的,也就剩那点“蘑菇遗产”了,国际社会都清楚,要是没有核武器撑门面,以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实力,早被美西方从地缘政治餐桌上“分食”了。就像这次中美会晤,双方谈经贸合作、全球治理,甚至敲定取消部分关税、加强AI和反洗钱合作,全程没把俄罗斯的存在感当回事。 那些曾经跟着俄罗斯摇旗呐喊的国家,看到这场景也该醒了,连上桌说话的经济底气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一极? 俄罗斯自己也不是没试过转型,过去四年拼命拓展亚洲、非洲市场,想把“不友好国家”的份额补回来,到2024年底这些新兴市场占比总算超了85%。可资源出口的本质没变,卖的还是石油、化肥、核燃料这些老本行,高端制造、服务业压根打不开局面。今年上半年255亿美元的出口额里,大半还是靠能源撑着,这种转型根本算不上“破局”。 中美会晤释放的信号其实很明确:世界经济的方向盘,还是握在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手里。中国前三季度5.2%的增速、4%的贸易增长,美国29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都是俄罗斯难以企及的高度。 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家自然看得明白,跟着有实打实经济实力的国家合作,比抱着“核威慑花瓶”靠谱多了。 所以说,不是俄罗斯不想上桌,是兜里的“经济筹码”实在太少,有能持续造血的产业,光靠卖资源、拼军工,再拿着核武器当护身符,终究成不了真正的全球玩家。中美这次对话,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让各国彻底认清了谁才是能决定游戏规则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