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这回居然说了句实话!即便美西方全力以赴,像当年搞曼哈顿工程那样突破中国稀土“卡脖子”技术,乐观估计也得5-7年时间。 11月3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在西方世界炸了锅。 文章直言:就算美国和西方盟友不计成本、像二战时期搞“曼哈顿工程”一样冲刺稀土领域的关键技术,也至少得花五到七年时间才有可能突破中国的技术封锁。 这等于承认了一个现实,2025年的今天,西方仍被中国稀土死死“卡着脖子”。 这种罕见的坦白背后,不是西方突然变得诚实了,而是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 这场关于稀土的战略博弈,不是靠热血和口号就能赢的。他们手里没有牌,中国却正好拿着一副王炸。 中国的稀土管控策略,从来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讲究节奏、讲究分寸、讲究对象。 你动我一分,我紧你三成;你缓一缓,我松一手。“松松紧紧、有紧有松”的调控方式,才是真正让美国头疼的地方。 他们不知道中国下一步会怎么走,也搞不清楚哪些企业还能继续拿到货,哪些企业要被卡住喉咙。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致命的。 别忘了,现在是2025年,不是2015年。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靠资源出口吃饭的国家。 稀土的产业链,中国早就从上游挖矿、冶炼分离,到中游材料制备,再到下游终端应用,做到了全链条自给。 而西方呢?连自己的矿都不敢采,怕污染、怕成本、怕民意,一边喊着“去中国化”,一边还要来中国买原料。这不是卡脖子,是卡脑子。 更要命的是,美国那些盟友根本靠不住。欧洲国家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一个比一个谨慎。 德国企业怕失去中国市场,日本企业根本不愿沦为美国战略的“工具人”,就连澳大利亚这个“铁杆”,也在2025年下半年突然搁置了对稀土出口项目的补贴计划。 原因很简单,中国一旦限制出口,他们这些国家的制造业第一个遭殃。没有哪家资本愿意拿自己的利润去陪美国的政治表演。 所以说,别看“美西方”天天开峰会、搞联合声明,真要动手搞自己的稀土产业链,各家算盘都打得精着呢。 美国想主导、欧洲想分利、日韩想低调、澳洲想赚钱。你说这种联盟像铁板一块?怕不是豆腐做的。 就算真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搞个什么“稀土版曼哈顿工程”,你得先看看谁愿意出钱、谁愿意冒险、谁愿意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而中国这边呢?不仅有产业链,还有策略。对美国,我们自然要“紧一紧”;对它的盟友,我们可以“松一松”;对那些愿意合作的企业,我们“区别对待”。 2025年,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已经精细到了企业级别。一家美国企业如果长期在华投资、维护合作,那它就有可能继续获得稀土供应。 反之,那些跟军方、情报系统绑在一起的企业,就算你跪下来求,也别想拿到一克钕铁硼。 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博弈,不用打,不用骂,只需动一动供应链,就能让对手自己慌了阵脚。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2025年6月的声明,就是一张写着“求和”的明信片。 他说特朗普政府将尽快与中方举行关键矿产问题的高层会谈,说白了就是承认稀土问题已经成了美国的“国安问题”,工业链被掐了脖子,连喘气都费劲。 而特朗普呢?他倒是急,急到在4月份签署了一个允许海底采矿的行政令,试图通过“海底稀土”另辟蹊径。 可是现实告诉他,这东西不是想挖就能挖的,技术门槛高、成本惊人、周期又长,等你挖出来,中国都已经完成下一代稀土材料研发了。 你说他这是开辟新战线?不如说他是在给资本市场画饼。 更可笑的是,美国自己都没个统一战略。今天你说要搞替代,明天换个总统可能又换个方向。 谁敢投几百亿美元去搞个稀土产业链,结果两年后政策一变,投资打水漂? 2025年的华尔街早就看穿了这一点。他们要的是回报,不是给国家当义工。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策略才是最聪明的,不一棍子打死,而是掌握节奏、分化对手。 美国想拉拢盟友?我们就让盟友看到合作的好处。美国想搞替代供应链?我们就让企业看到断供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