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马思聪叛逃香港的消息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当时的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悠然话史 2025-11-03 12:41:59

1967年,马思聪叛逃香港的消息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当时的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此声名显赫的人物,为何要选择叛逃香港,甚至不惜背负叛徒这一千古骂名呢?   2007 年广州麓湖公园,白发老者的小提琴声里,马思聪的骨灰缓缓入土。   《思乡曲》的旋律绕着松柏转,这是他 1966 年逃亡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   从抱琴离乡到骨灰归乡,41 年光阴里,藏着他与音乐、与祖国的羁绊。   1912 年广东海丰县,马家大院的留声机第一次响起莫扎特时,马思聪才刚满月。   父亲马育杭爱音乐,常抱着他坐在留声机旁,轻声哼着旋律。   三岁时,他第一次伸手去够留声机的喇叭,眼里满是对声音的好奇。   五岁就能跟着留声机唱完整首曲子,父亲见状,开始教他识简谱。   七岁那年,家里添了架旧钢琴,他每天爬在琴凳上,乱弹也能弹出调子。   1923 年马赛港的邮轮上,11 岁的马思聪把小提琴抱在怀里,一刻也不肯放。   这把琴是父亲卖了两亩地买的,临行前父亲说:“去法国好好学,将来为中国音乐争口气。”   刚到巴黎音乐学院,他因年纪小被同学嘲笑,却没气馁,每天第一个进琴房。   指尖磨出血泡,他就用布条缠上继续练,直到血渗出来染红琴弦。   周末其他同学去游玩,他留在琴房练琴,累了就趴在谱架上睡会儿。   1932 年南京的音乐教室里,马思聪刚上完课,就被学生围着要签名。   一年前他和王慕理结婚后,就从广州来到南京任教,很快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   他教学生不仅练技巧,更要懂音乐里的情感,常给他们讲中国民歌的故事。   课余时间,他忙着整理岭南民谣,想把中国元素融入西方音乐。   有次为了记一首快要失传的民谣,他特意跑回广东乡下,跟着老艺人学了半个月。   1941 年重庆的防空洞里,马思聪借着煤油灯的光,在谱纸上写下《思乡曲》的初稿。   外面敌机轰炸声不断,他却全神贯注,偶尔抬头看看洞外的硝烟。   有次炸弹震落了洞顶的泥土,落在谱纸上,他小心拂掉,继续写:“这旋律得留住。”   曲子完成后,他在防空洞里拉给战友们听,有人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   后来这首曲子传遍全国,成了无数游子思念故土的心声。   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办公室里,马思聪看着学生们的毕业演出,脸上满是欣慰。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院长,忙着改革教学,想培养更多中国本土的音乐人才。   他主张 “中西结合”,既教西方古典音乐,也开设中国民乐课程。   为了收集民间音乐,他带着学生跑遍大江南北,记录下上千首民歌。   有次在西北采风,他骑马时摔伤了腿,却坚持录完最后一首民歌才去治疗。   1966 年香港的岩洞里,马思聪看着潮湿的墙壁,拉起了那首《思乡曲》。   几天前他从内地逃亡出来,身上只带了小提琴和几件换洗衣物。   夜里冷得睡不着,他就抱着小提琴,想着家乡的亲人,想着曾经的学生。   王慕理怕他冻着,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轻声说:“会好起来的。”   在香港待了半年,他收到美国音乐学院的邀请,不得不再次远走他乡。   1980 年美国的公寓里,马思聪对着地图上的中国,轻轻抚摸着广州的位置。   这几年他身体不好,却坚持创作,作品里全是中国元素,有新疆的民歌,有江南的小调。   春节时,他会在门前挂起红灯笼,做几道家乡菜,仿佛回到了广东的家。   有次女儿从中国回来,带了点广州故居的泥土,他把泥土装在小盒子里,放在书桌前。   夜里睡不着,他就打开盒子闻闻泥土的味道,眼里满是思念。   1985 年的清晨,马思聪接到平反的通知,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   他反复确认:“真的平反了?我可以回去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让他激动得哭了。   当天他就开始收拾行李,却因身体原因,没能成行,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晚年他常对家人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用音乐为祖国做事。”   1987 年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将来一定要把我带回中国,埋在故土里。”   如今广州麓湖公园的墓前,常有音乐爱好者来献花,有时还会有人拉《思乡曲》。   墓碑上刻着 “中国音乐大师马思聪”,旁边放着一把小提琴模型。   每年清明,都有他的学生来这里,讲讲现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仿佛在跟他汇报。   马思聪虽已离去,但他的音乐、他对祖国的深情,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那首《思乡曲》,依旧在岁月里回荡,诉说着一位音乐大师的赤子之心。     主要信源:(新浪新闻——《新世纪周刊》:“叛国者”马思聪的回归路)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