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中国当月只拿到 27 万修正总吨,19% 的占比看着确实落后。韩媒立马炸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吹上天,一口一个 “重夺全球第一”,仿佛这一个月的领先,就能把中国造船业压下去,从此坐稳老大宝座。 没想到,这狂欢刚热乎三天,就被一盆冷水浇得透心凉。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突然官宣,抛出 40 艘 LNG 双燃料集装箱船的超级大单,总价值 80 亿美元,一分钱都没给韩国,全砸给了中国船厂。 这反转来得又快又狠,韩媒的嚣张气焰瞬间没了。其实韩国 1 月的风光,根本不是什么实力碾压,就是踩中了个短期风口。当时 IMO 2025 年硫排放新规要生效,欧洲船东急着抢 LNG 船,赶在新规落地前锁定运力。 韩国三星重工、韩华海洋早年攒了点 LNG 船技术,正好接住了这波临时订单,可他们订单太单一,除了高端 LNG 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别的几乎拿不出手。 反观中国,1 月的 “落后” 根本是故意让的。咱们的船厂忙着憋大招,沪东中华在赶 17.4 万立方米 LNG 船的交付,江南造船在测试全球首艘氨燃料散货船,都在攻坚绿色船舶的核心技术。 那些看似 “不赚钱” 的散货船、中型油轮订单,其实是稳住市场基本盘,毕竟这些船是全球航运的刚需,订单稳得很。 马士基选中国,可不是一时冲动,是真算明白了账。韩国同级别 15000TEU 的船,卖 2.1 亿美元;中国扬子江船业的 17000TEU 船,同样价钱,还能多装 2000 个标准箱。 关键的是,中国船装了自主研发的废气再循环系统,碳排放比韩国船少 12%,以后跑欧洲航线,能省一大笔碳关税。 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全产业链的硬实力在撑腰。韩国造 LNG 船,核心零件都得靠进口,再液化装置要等德国发货,发动机得买瑞士的,供应链拖拖拉拉要 18 个月。 中国不一样,从船用钢材到发动机,自己都能造,自主化率超 95%。鞍钢的高强度船板,比韩国浦项的结实 15%,还能便宜 8%;中船动力的发动机,热效率突破 52%,不用看别人脸色要技术授权。 产能更是韩国比不了的。韩国所有船厂的 LNG 船年产能加起来才 20 艘,三星重工的生产线都排到 2027 年了,根本接不了急单。 中国光沪东中华就有 4 条 LNG 船生产线,全国年产能超 30 艘,是韩国的 1.5 倍。马士基要求 2026 年前交 15 艘船,韩国接不了,中国船厂 14 个月就能交付,这效率谁不爱。 现在全球都在搞环保,绿色船舶就是未来。中国早就看透了这点,提前布局好几年。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全球近 70% 的绿色船舶订单都在中国手里,LNG 船订单就有 128 艘,比韩国多 40 多艘。 沪东中华研发的再液化装置,能把船舶蒸发气回收率提到 98%,一艘船一年能省 300 多万美元燃料费,欧洲、中东的船东抢着订。 最厉害的是,中国造船业啥船都能造。 散货船、油轮的全球份额长期超 50%,40 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砂船,中国占了全球 80% 的市场,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船队,六成都是 “中国造”。韩国只盯着高端船,一旦这波需求过了,就没辙了。 后续数据直接打脸韩国。4 月全球造船订单,中国一下拿下近 70% 的份额,除了马士基的 40 艘大单,德国、法国的船东也把 13 艘、8 艘的订单全给了中国。韩国当月只拿到 12 万修正总吨的小订单,之前的狂欢彻底变成了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