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青衫栀幽音 2025-11-02 23:02:50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山西新绛,是吴成德的故乡,这里的土地孕育了他的质朴性格,年少时,吴成德做过小学老师,日子平淡无奇,1937年,山河动荡,日寇入侵,面对民族危亡,吴成德毅然离开讲台,走进了抗日洪流,他参加了山西军政训练班,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吴成德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抗日战争期间,吴成德在家乡附近开展游击战,他带领队伍,与日伪势力周旋,他的勇敢和坚韧赢得了部队的认可,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中,吴成德都曾参与,战火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解放战争爆发后,吴成德继续转战南北,参与了解放运城、晋中、太原等一系列战役,随着局势发展,吴成德随军进入西南,协助新政权巩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吴成德留在西南地区,参与剿匪肃清,稳定政权,他的能力和作风,使他被任命为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局势骤然紧张,吴成德被任命为第一八零师代理政委,肩上的责任陡然加重,此时的吴成德,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1951年,朝鲜战场的局势日益复杂,第五次战役期间,第一八零师奉命断后,美军包围圈逐渐收紧,局势异常危急,吴成德本有机会随主力突围,但因救治伤员与师部失联,面对几百名伤员,吴成德没有选择离开,他决定带领伤员坚持到底,长时间的山林游击,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生存几乎成了奢望,吴成德带领大家在山林间辗转,靠着顽强意志支撑。   十四个月的坚持,成为吴成德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没有粮食,他们只能啃树皮、吃野菜,没有药品,伤员只能咬牙硬抗,敌人的搜捕从未间断,吴成德始终不曾抛弃身边人,哪怕队伍人数日渐减少,最终,1952年7月,吴成德带着仅剩的两名伤员被美军俘虏,那一刻,他的形象早已枯槁,但精神并未消磨。   被俘之后,吴成德被送往釜山战俘营,美方对吴成德极为重视,不断施加压力,电刑、威逼、利诱等手段轮番上阵,企图动摇吴成德的立场,吴成德始终守口如瓶,没有屈服,他在战俘营中始终坚持信念,坚决不向敌方低头,漫长的囚禁岁月里,吴成德持续与敌人周旋,精神的压力、肉体的折磨接踵而至,但吴成德不曾放弃原则。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战俘交换成为现实,由于吴成德的身份和级别,他被安排在最后一批归国人员之列,归国路上,吴成德没有选择美方准备的新衣,而是穿着破旧的军服踏上回国列车,抵达祖国,等待他的并非鲜花和掌声,国内环境复杂,对被俘归来人员常常带有偏见,吴成德需要接受长时间的组织审查,被俘的经历,成了吴成德难以言说的“污点”。   1954年,处理意见下达,吴成德被开除党籍和军籍,转而被安排到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劳动,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吴成德没有怨言,坚守岗位,踏实劳动,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选择逃避,农场工作之余,吴成德坚持撰写申诉材料,向组织申诉自己的经历,他相信,历史终有一天会还他公道。   在大洼农场的岁月里,吴成德的生活始终朴素,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品质,即便在最难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赤诚,生活节俭,吴成德还多次捐款支持革命老区和灾区,感谢信、捐款单据,成为晚年家人整理遗物时最珍贵的发现,吴成德的善举鲜为人知,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初心。   1980年,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对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进行实事求是的复查,吴成德终于等来了澄清历史的机会,经过认真调查,组织恢复了吴成德的党籍和军级干部待遇,平反决定下来时,吴成德已经近七旬,长年压在心头的重负终于卸下,吴成德感慨万千。   回到家乡运城,吴成德的生活变得平静,他继续保持低调作风,乐于助人,他将积蓄捐献给需要的人,没有儿女,吴成德把关爱倾注在社会和下一代身上,他的晚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邻居们记得,吴成德总是面带微笑,待人和气,他的故事口口相传,成为后来人敬仰的楷模。   1996年,吴成德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那些捐款的感谢信,吴成德的一生,既经历了荣光,也承受过误解,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和操守,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人,吴成德的名字没有被历史遗忘,反而因为他的坚守和无私,变得愈发闪亮。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