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我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风景繁华 2025-11-02 22:57:33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我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大侦探皮卡丘] 昆明一间简陋实验室里传来了欢呼声,汤飞凡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提取出了我国第一批临床级青霉素。 这意味着,那些在战地医院里因伤口感染而痛苦呻吟的伤员,终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汤飞凡本可以不必经历这些艰辛,他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美国过优渥的生活。 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消息传来,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回国后的汤飞凡直接奔赴前线救护站,救护站距离火线只有几百米,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他依然坚守岗位为伤员做手术。 那段时间他亲眼目睹太多伤员因为伤口感染得不到救治而失去生命,这让他下定决心要解决青霉素的问题。 青霉素作为战略物资,生产技术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我国只能依靠进口,价格高得惊人。 很多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离世。 汤飞凡带着团队在昆明郊外搭建起实验室,说是实验室,其实就是几间茅草房。 没有专业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改造;没有恒温箱,就用煤油灯和棉被来控制温度;培养皿不够,就用碗碟代替。 最大的难题是找到合适的青霉菌株,团队发动所有人四处寻找,在墙角、地窖、粮仓,任何可能长霉的地方都不放过。 转机来得有些戏剧性,一位研究员穿了多年的旧皮鞋上长出了绿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去检测,竟然发现了能产生青霉素的菌株。 接下来的工作同样艰难,提取纯度、培养条件、剂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试验。 团队成员常常通宵达旦地守在实验台前,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 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临床级青霉素,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青霉素的国家。 抗战胜利后,汤飞凡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困扰中国人的顽疾,沙眼。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沙眼很多人因此失明,但关于沙眼的病原体,国际医学界争论了几十年也没有定论。 汤飞凡用了几年时间,尝试了各种培养方法,他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病毒。 但仅分离出病毒还不够,必须证明这个病毒确实能引起沙眼。 汤飞把病毒接种到自己眼睛里,他的助手们坚决反对,但他态度很坚定,接种后的第二天,他的眼睛就开始红肿流泪,出现了典型的沙眼症状。 为了获得完整的病程记录,他坚持几十天不接受任何治疗,每天详细记录症状变化。 这份用自己身体换来的第一手资料,成为证实沙眼病原体的关键证据,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学术争议。 这个发现在国际医学界引起轰动,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了他的工作,认为这为全球沙眼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汤飞凡也因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衣原体之父”。 后来汤飞凡的处境变得艰难,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沙眼疫苗。 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授他金质奖章,他与其他几十位科学家一起入选我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是国家对他贡献的认可。 真正的科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人,而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网友评论: “看完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汤飞凡这个名字?建议写进教科书!” “用旧皮鞋发霉提取青霉素,拿自己眼睛做实验……科学家的担当和勇气,比现在某些‘专家’强一万倍!” “破防了……他救过千万人,却救不了自己。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纯粹得让人心疼。”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哈佛回来报效山河,这才是顶流偶像!” “希望多拍这样的英雄纪录片,比流量明星的故事震撼多了!” “青霉素一元一支,沙眼发病率从55%降到5%……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如果汤飞凡活在今天,你认为他最想攻克哪些医学难题?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故事!” 信源: 科普中国 百度百科 汤飞凡

0 阅读:59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8

用户10xxx98

3
2025-11-03 12:48

[点赞][点赞][点赞]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